: | : | :期货程序化 | :期货程序化研究 | :期货量化学习 | :期货量化 |
返回列表 发帖

解析生猪产业 备战生猪期货

解析生猪产业 备战生猪期货

 饲料及仔猪在生猪养殖成本中占比最大

  “在我国生猪养殖成本中,饲料成本占比最大,占比56%左右,仔猪成本约占23%,为生猪养殖的第二大成本。”某生猪养殖企业负责人告诉期货日报记者。

  据介绍,2015年以来,饲料价格整体低位运行,对生猪养殖形成利好,生猪价格成为影响盈利的主要因素。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2018年8月以后,疫情严重地区猪价处于低位,2019年1月底东北最低价格仅为8元/公斤。随着供应缺口不断扩大,猪价屡创历史新高。截至2019年年底,国内自繁自养养殖盈利已突破3000元/头。

  “当前,我国生猪养殖主要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公司+农户”模式,一种是自育自繁自养一体化模式。”上述负责人说,育仔和育肥是区分养殖企业经营模式的主要判断依据。

  该负责人介绍,“公司+农户”模式下,公司仅保留种猪繁育和育仔阶段,而将商品猪的育肥阶段以委托饲养的方式交由农户负责。由合作农户按照公司的标准自己出资新建或改造现有的养殖场,并通过与公司签订委托协议,缴纳一定的预付金(根据生猪行情变化进行调整),“代替”公司进行生猪养殖。生产周期结束,公司按照合同约定价格回购成熟的商品猪,并支付一定的托管费;保证金可以退还给农户,也可以抵用下一生产期的保证金。

  自育自繁自养一体化模式下,企业自建养殖场,统一采购饲料、疫苗,雇用农工集中进行种猪的育种和扩繁、猪苗的培育、生猪育肥等全部生产过程,并统一销售给终端消费者。从上游的育种和饲料,到中游的扩繁和育肥,再到下游的屠宰销售,通过一体化的产业链,做到生产全环节可控。一体化产业链使得公司将生猪养殖各个生产环节置于可控状态,在食品安全、疫病防控、成本控制及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等方面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

  “与自繁自养养殖场相比,育肥户养殖过程中仔猪成本(可变成本,根据市场行情变化而变化)占比明显增加。”上述负责人介绍,按照当前15公斤外三元仔猪2000元/头的价格计算,仔猪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高达61.37%,远高于自繁自养的占比。人工、水电、药物等成本包含在其他成本当中,约占总成本的4%。

  据介绍,随着我国规模化养殖不断推进,2005-2014年,我国生猪出栏整体呈增长趋势,2014年达历史高值的7.35亿头,随后回落并趋于稳定。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生猪出栏量在6.94亿头,环比增长0.76%(2014年生猪出栏量为7.35亿头,为十年以来最高);年末生猪存栏量为4.33亿头,环比减少0.41%。2019年国内非洲猪瘟疫情蔓延,生猪出栏量降至5.44亿头,环比大幅度下滑21.61%。目前国内生猪产能处于缓慢增长态势,但由于产能恢复周期较长,至2020年年底或仍难恢复至原有水平。

  “虽然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庞大,但生猪进口已经成为我国生猪产业的有益补充。”上述负责人说,我国生猪进口以种猪为主,猪肉为辅。

  据记者了解,2010-2018年,我国种猪进口整体趋势与“猪周期”调整基本一致。2014-2015年,猪价低迷,养殖场为减轻出栏压力,及时规避损失,种猪进口量保持低位。2015年后,市场看涨预期增强,种猪进口量提升,至2017到达新一轮高点。

  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2018年下半年至2019年,国内养殖企业扩产意向下滑,扩张速度放缓,种猪进口量呈现明显走低态势。2019年,种猪进口量跌至5000头左右,环比下跌15%。2019下半年以来,随着生猪价格不断攀升,大型规模化养殖企业获利丰厚,开始积极扩产补栏。进入2020年,国内种猪、仔猪价格大幅提高。预计2020年种猪进口较2019年将大幅增加,进口量或回升至10000头附近

  猪肉进口方面,2014年以来,我国猪肉进口量趋势上涨,当年进口总量为56.40万吨。2016年受国内生猪价格飙升影响,猪肉进口量达到近十年高峰,为162.03万吨,环比涨幅108.40%,随后两年回落趋稳。

  2019年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国内猪肉供应缺口明显,全年猪肉进口量达到210.80万吨,环比上涨75.66%,创历史新高。

  2019年我国猪肉消费量创15年新低

  我国是猪肉消费大国,生猪期货对应的下游消费产业以热鲜肉、冷鲜肉、冷冻肉为主。“受非洲猪瘟的持续影响,2019年国内猪肉产量为4255万吨,环比下滑21.98%,猪肉消费量仅为3793.7万吨,创近15年的新低。”某养殖企业负责人告诉期货日报记者。

  据介绍,2005-2014年,我国猪肉消费量整体呈增长趋势,2015年出现小幅下滑,而后趋于稳定。2018年,我国猪肉消费量为5519.08万吨,环比小幅增长1.15%。2018年,国内生猪供应量涨势缓慢,主要原因是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国内生猪调运受限,主销区生猪供应不足,主产区供应充足但消费不足,造成生猪消费整体缓慢。

  从人均猪肉消费数据观察,2008年起,我国猪肉人均消费量基本保持增长态势,2015年达到10年以来的峰值40.3公斤,较10年间的最低值31.58公斤增加8.72公斤。而2016年开始,我国人均猪肉消费量出现下降。2019年,受产量大幅减少的影响,人均猪肉消费量为27.1公斤(根据我国猪肉产量及人口数量计算所得),环比大幅下滑30.03%。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猪、牛、羊、禽肉产量为7649万吨,比上年下降10.2%。其中,牛肉产量为667万吨,增长3.6%;羊肉产量为488万吨,增长2.6%;禽肉产量为2239万吨,增长12.3%。受非洲猪瘟的影响,国内猪肉产量大幅下滑,牛、羊与禽肉总产量则呈现增长态势,替代作用明显。后期,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牛、羊、禽肉对猪肉的替代效应将更加明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关注的不再是‘吃得多’的问题,而是‘吃得好、吃得健康’的问题。”上述负责人认为, 随着牛、羊、禽等肉类供给的增加,消费者在肉类消费中拥有了更多选择,肉类的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猪肉消费量的比重逐渐下降。

  猪肉消费量的下滑除了与非洲猪瘟有关,也与我国猪肉消费结构密切相关。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生猪屠宰量达24251.78万头,较2017年增加2067.94万头。全国生猪屠宰量占比排名前十的地区分别为广东、山东、四川、河南、江苏、浙江、湖南、广西、河北和湖北,上述地区屠宰量占总屠宰量的比重为69.25%。其中,前5个地区占比为47.27%,广东约占13.77%,山东约占11.73%。

  生猪出栏后进入屠宰场,经过屠宰,分割成各类猪肉产品。屠宰企业猪肉产品主要分为鲜肉(猪肉鲜品)及冻肉(猪肉冻品)两大类,除了生产环节略有不同外,两大类产品的下属分类一致,均为白条类及分割类。

  “近年来,我国猪肉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从冷冻肉到热鲜肉、再从热鲜肉到冷鲜肉的发展趋势,形成了‘热鲜肉广天下,冷冻肉争天下,冷鲜肉甲天下’的格局。”上述负责人称。

  该人士表示,纵观近几年猪肉消费结构的变化,冷鲜肉及深加工制品在猪肉消费总量中的占比呈缓慢增加趋势,消费区域集中在广东等南方市场的热鲜肉,在消费中的占比逐年下降。根据调研数据,仅对比热鲜肉及冷鲜肉,根据地域消费特点及屠宰企业分布,冷鲜肉多由规模以上屠宰企业生产,且多集中在北方市场,冷鲜肉在猪肉消费中的占比为40%,热鲜肉则高达60%。

  整体来看,热鲜肉消费渠道以农贸市场为主,冷鲜肉则以超市、专卖店等渠道店为主,冷冻肉主要供给肉制品深加工企业、餐饮行业等市场主体。


论坛官方微信、群(期货热点、量化探讨、开户与绑定实盘)
 
期货论坛 - 版权/免责声明   1.本站发布源码(包括函数、指标、策略等)均属开放源码,用意在于让使用者学习程序化语法撰写,使用者可以任意修改语法內容并调整参数。仅限用于个人学习使用,请勿转载、滥用,严禁私自连接实盘账户交易
  2.本站发布资讯(包括文章、视频、历史记录、教材、评论、资讯、交易方案等)均系转载自网络主流媒体,内容仅为作者当日个人观点,本网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不对该类信息或数据做任何保证。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能依靠信息而取代自身独立判断,不对因使用本篇文章所诉信息或观点等导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发布资源(包括书籍、杂志、文档、软件等)均从互联网搜索而来,仅供个人免费交流学习,不可用作商业用途,本站不对显示的内容承担任何责任。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谢谢合作!
  4.龙听期货论坛原创文章属本网版权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龙听期货论坛”,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本论坛除发布原创文章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时若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并涉及版权问题时,请及时联系删除。联系方式:http://www.qhlt.cn/thread-262-1-1.html
如何访问权限为100/255贴子:/thread-37840-1-1.html;注册后仍无法回复:/thread-23-1-1.html;微信/QQ群:/thread-262-1-1.html;网盘链接失效解决办法:/thread-93307-1-1.html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