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期货程序化 | :期货程序化研究 | :期货量化学习 | :期货量化 |
返回列表 发帖

[转载]白糖评论:从含糖食品消费和替代糖入手解剖糖市

[转载]白糖评论:从含糖食品消费和替代糖入手解剖糖市

对于“糖人”们而言,食糖产量一端的问题,尤其对于哪些能够经常接触到田间地头的专业人士来说基本不成问题,但消费方面相对而言却是盲点,因此请允许我们将镜头调转,聚焦食糖消费,探索消费模型,分析替代糖的影响,科学预测本榨季的食糖消费量。

  食糖消费模型分析的建立过程

  通常情况下,糖市在消费方面并不像产量那么引人关注也缺乏变数,其算法相对简单。一般情况下都认为糖的销量是稳定增长的,因此会考察平均几年的消费情况给予一个平均增长率(例如6%左右),用来预测来年的销量增长。然而当宏观经济出现变化或者糖价
处于罕见位置时,这种稳定增长的预测方式就会失效,有必要引入更为精细的模型。

  如果分析糖消费的结构,65%左右的糖被用作食品工业生产,民用仅占30%多一点并且家庭用糖具有较大刚性这里不做讨论。而食品工业用糖方面, 笔者建立食糖消费预测模型的主要方法是庖丁解牛,分行业并具体到各产品含糖比例的细节分析。含糖食品工业主要包括乳制品,碳酸饮料和果汁饮料,罐头,饼 干,冷冻食品,速冻主食品,糖果和糕点等行业。若仅按照总重量计算,前五个行业的产量是最大的,然而产品重量与用糖量并不能划等号。

  建立微观分行业消费模型的分析思路如下:

  1. 对分行业的用糖权重建模:关键是弄清每个用糖行业的单位重量产品用糖比例。

  2. 求得权重:将该比例与分行业产量(重量)做乘积并加以处理得到一个权重。

  3. 2010 年消费情况分行业预测:结合当前的含糖食品产量增速情况给予一个行业增减幅预测。

  4. 分行业用糖量增减的预测结果:用得到的权重乘以估测的行业产量增减幅度,就得到分行业的用糖量变化。

  5. 构造分行业模型得出的结论:得到总消费量的变动预测和相关结论,并注意在高糖价的前提下采用适当比例调减消费量。

  步骤1:对分行业的用糖权重建模

  建模的关键是估测各种产品的单位重量含糖比例,由于一些食品的品种分类和市场份额比较复杂,因此这里给出重要品种的权重估测依据,确保结果相对具有可信度,资料来源于查阅到的各种统计资料,以及有关食品配方和生产工艺的书籍。

  一些必要的说明:

  1.乳制品:由于液态奶的市场份额占到七成,且其中有很大比例都是鲜奶,要知道鲜奶的甜味可不是靠加糖得到的,而是牛奶中天然的乳糖成分所致。 并且奶粉也分为全脂奶粉,全脂加糖奶粉,调制奶粉和脱脂奶粉等类别,其中全脂加糖奶粉所占市场份额较小。因此乳制品行业整体的用糖比例其实并不高,个人估 计约3%左右。2.罐头:水果罐头的市场份额最大占到一半,同时也是罐头中唯一需要大量加糖的品种。3.果汁和果汁饮料:其中用糖量最大的果汁饮料占据了 75%的市场份额,中浓度果汁饮料和不加糖的纯果汁合计仅占25%,因此果汁类饮料的用糖量还是比较大的。详见下表:

  表1:重要品种的细分市场份额和用糖比例估计

U1502P31T88D25743F2012DT20100623220058.jpg

图为重要品种的细分市场份额和用糖比例估计表

  数据来源:图书文献资料,长城伟业期货研究所(上海)

  步骤2:求得权重

  按照类似上述的粗略估计方法,可以得到各品种的单位重量用糖比例,再结合产量,就能最终得到分行业用糖占全部食品工业用糖的权重,如下图表,表 中所谓的产量百分比是指用分行业的产量(重量)除以分行业产量之和(即总产量)得到的百分比,下表使用09 年的产量数据作为计算依据。

  表2:食品工业分行业产量及用糖比例


产量百分比单位重量用糖比例分行业用糖权重
果汁饮料22%8.5%23.88%
碳酸饮料20%7.5%19.15%
乳制品30%3%11.49%
饼干5%20%12.77%
糖果2%45%11.89%
冷冻食品4%15%7.66%
罐头11%5%7.02%
糕点1.5%25%4.79%
速冻食品3.5%3%1.34%

  数据来源:图书文献资料

  图1:食品工业分行业用糖权重

U1502P31T88D25743F2013DT20100623220058.jpg

图为食品工业分行业用糖权重图

  总的来看尽管糖果糕点行业用糖比例很大,但是由于行业产量小因此对最终的权重并没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乳制品尽管产量最大,但是由于一半以上的 产品都是不加糖的鲜牛奶,因此也未能成为用糖量最大的行业。而受益于单位重量用糖量大,果汁饮料和碳酸饮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用糖大王,饼干和糖果行业对于 糖市的影响也因含糖比例高而得到提升。果汁饮料,碳酸饮料,乳制品,饼干和糖果行业成为用糖量排名一到五位的“种子选手”,其中后三者的行业用糖量比较接 近,权重都在12%左右。速冻食品行业包括速冻饺子,速冻汤圆和速冻春卷等,其平均用糖量和产量都不大,因此总权重最小还不到2%,叨陪末座。

  步骤3,4:2010 年消费情况分行业情况及预测

  表3:09,10 年食品行业产量增速对比


产量(万吨)10 年1-4 月同比增幅09 年1-12 月同比增幅环比增减情况
乳制品644.610.50%12.90%增速下滑
果汁饮料474.330.40%37.70%增速下滑
碳酸饮料357.32.10%7.10%增速大幅下滑
罐头220.817.90%19.40%增速小幅下滑
饼干141.149.50%18.60%增速大幅上升
冷冻食品69.08.20%6.00%增速上升
速冻食品93.322.90%18.80%增速上升
糖果49.218.30%20.00%增速小幅下滑
糕点41.342.90%6.40%增速大幅上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跟2009 年相比,2010 年的含糖食品消费增速继续维持着平稳增长的态势。截至2010年4 月,在各主要下游用糖行业中,乳制品和饮料行业产量增速出现下滑态势,而饼干,糕点,冷饮等行业增速反而出现较大增长。其中降幅较大的要属碳酸饮料行业, 而增幅较大的则是饼干和糕点业,而乳制品行业增速已经恢复到三鹿事件之前的正常水准(图2)。其中用糖量本就不小的饼干行业能够从去年不到20%的累计增 速大幅增长至今年50%的水平,无疑将对用糖量的增量做出较大贡献,不过其单月同比增速(见下图3)已经升至历史高点水平,后期出现回落应该是大概率事 件,当前超高增速估计难以持续。而碳酸饮料的1-4 月累计增速已经下滑到2%,接近零增长的水平,或许说明人们的饮料消费观念已经发生改变,碳酸饮料的市场份额已经受到理念更为健康的果汁饮料和茶饮料等的 严重冲击,这一点从图4 碳酸饮料与果汁饮料的同比增速明显背离就容易看出。整体来看,如果仅仅按照1-4 月份的产量增速情况,使用我们的用糖量模型估算,在不考虑替代糖的假设前提下,2010 年的用糖量理论上可以轻松超越1500 万吨。其中若考虑用糖量最大的五个行业(乳制品,果汁和碳酸饮料,饼干,糖果业)与行业增速变化幅度最大的取交集,则果汁饮料和饼干行业将是对用糖贡献最 大的两个行业,各自贡献的用糖增量都能达到50 万吨以上,此外糖果和糕点业也有相当的贡献度。

  当然,有一点需要注意,由于2009 年含糖食品产销增速大体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因此对应月份的比较基数也是逐渐上升。由于图表上去年的一个增速高点很可能会对应今年的一个低点,反之亦然, 因此比较基数的不断提高或导致2010 年下半年的消费数据可能没有上半年好,而是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落,因此年终的消费增速水平应该达不到当前的水准,而是稍有下降,对应的食糖消费量也不会像现 在估计的那么乐观。简而言之,当前含糖食品工业的增速水平应该属于历史高位区间,常理判断一直维持高增长的概率相对较小,因此在估计全年食糖消费量水平时 不妨在现有增速数据基础上适当调减。

  图2:乳制品行业增速恢复到正常水准

U1502P31T88D25743F2014DT20100623220058.jpg

图为乳制品行业增速走势图






图3:饼干行业的高增长拉动食糖消费

   U1502P31T88D25743F2015DT20100623220058.jpg

图为饼干行业的高增长拉动食糖消费走势图

  图4:果汁饮料等挤占碳酸饮料市场份额

   U1502P31T88D25743F2016DT20100623220058.jpg

图为果汁饮料等挤占碳酸饮料市场份额图

  综上所述,为了尽量准确的模拟今年年末的含糖食品用糖数据,笔者使用09 年年中(7 月前后)与当前最新(今年4 月)的各行业产量增速数据相加折中,将各行业的产量增速估测数据取在这两个时间点的两数值之间。用糖会上糖协公布的1390 万吨的上年度工业销糖量数据作为基点,最后得到下表:

  表4:用糖量增减分行业预测


10 年预测产量增速10 年预测用糖贡献
乳制品7%6.8
果汁饮料30%60.5
碳酸饮料2%3.2
罐头14%8.3
饼干30%32.4
冷冻食品6%4.2
速冻食品16%1.8
糖果15%15.1
糕点25%10.1
合计
142.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上表可以看出,按照上述适当折中的估计方法,今年全年的用糖增量有望接近或达到140 万吨,即理论上的食糖消费量可以达到1500 万吨以上。然而由于本年度高糖价的负面影响,理论上的数据并不能作为结果,这一点笔者将在下文给出详细论述,并粗略给出考虑替代糖影响的消费估计数据。

  步骤5:构造分行业模型得出的结论

  最后作为验证,我们使用估测出的分行业用糖权重,再结合09 年1-9 月份含糖食品工业的分行业同比增幅,并以08/09 榨季1280 万吨的实际工业销糖量(官方虽然宣称销量达到1350 万吨但实际情况不符,因此适当调减)作为预测基点,计算出各用糖食品工业的用糖增量,累加就能得到09/10 榨季工业销糖量将增加128 万吨,从而达到1400 万吨出头,这跟全国糖会上中糖协估计的截至2009 年10 月末,工业销糖量达到1390 万吨是基本吻合的,从而验证了上述模型的合理性。模型可能存在的缺陷是在估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榨季销糖量和年度用糖食品产量对应的统计时间段略有偏差。而 模型的难点是对分行业消费情况的预测难以精确,因此在新一年的统计量缺失的情况下,对于2010 年,现阶段得到的预测结果亦存在较大变数。不过幸运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月度消费数据不断积累,修正本模型得出的预测准确率将不断提高。最后要特别注意糖 的替代品问题,如果糖价很高,淀粉糖等替代糖产品的市场份额扩张,本模型的精度就会随之下降。这也是下文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替代糖的影响不能忽视

  前面我们解决了理论上的含糖食品产销量与食糖消费量之间的近似数量关系模型。

  实际上对于该模型的使用必须一分为二,即低糖价和高糖价两种情景,原因如下:我们都知道在国内近十几年的历史上,食糖消费量绝大多数年份都是稳定增长的,只有少数几个例外,比如说99 年,那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余波的影响消费出现衰退实属正常。

  另外就是2005 年和2006 年,2005 年在宏观经济没有出现明显问题的情况下食糖消费依然罕见的出现8%幅度的负增长,原因何在?罪魁祸首就是高糖价引发的消费萎缩及淀粉糖市场份额的扩张。从 下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到当年淀粉糖消费量出现了幅度高达24%的跳跃式增长,按照1:0.75 的等甜度比例计算,当年淀粉糖市场的扩张理论上挤占了60 万吨左右的食糖市场份额,一定程度上导致2005 年食糖的市场份额从上年的1140 万吨下降到1050 万吨,负增长8%。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下面的柳州糖价长期图表,2005 年正处于糖市三年牛市的第二年,尽管并不是糖价最高的年份,但从图上看除了立于牛市顶端的2006 年之外,2005 年的价格已经处于相对的高位区域了,并且接近更早一轮牛市的顶峰2001 年的糖价顶部区域。这个水平的糖价或多或少还是会对消费起到一些抑制作用。作为一个辅助的证据,2006 年由于糖价更高,消费依然没有什么起色,跟2005年基本持平,仍明显少于2004 年的水平。而如今,现货糖价的高位可谓史无前例,不仅拥有可以媲美2006 年食糖牛市的最高价位,更可能拥有空前的徘徊于价格高位的时间跨度,因此在售价较长时间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替代糖甚至糖精的乘虚而入就成为必然的结果,这 一点,正是2010 年全年都不能忽视之处。

  表5:2005 年高糖价引发的淀粉糖挤出效应及消费负增长

   U1502P31T88D25743F2017DT20100623220058.jpg

图为白糖消费表

  淀粉糖,化学甜味剂等替代糖和食糖的关系就像跷跷板的两端,必然此消彼长。替代糖方面,由于口感,体积和质感等差异,化学甜味剂,淀粉糖和蔗糖 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可替代性及不可替代性。例如淀粉糖中的麦芽糖浆就属于低甜度淀粉糖,虽然可以起到替代作用,但是考虑到消费者口感和工艺上的因素,仍然不 可能完全取代食糖,而只能保持一个相对较低的替代比例。淀粉糖中只有甜度最接近于蔗糖的果葡糖浆才可能起到完全替代的作用,因此替代性本身主要视含糖食品 品种而定。只是对于某些品种而言,可替代性要大于不可替代性,比如说碳酸饮料,基本上半数用糖都可以用果葡糖浆等替代糖替代,并无明显的不可替代界限,国 内不少知名饮料企业也正是这么做的。此外,笔者也观察过超市和便利店货架上的饮料,包括C 柠檬等常见饮料,或多或少都有阿斯巴甜等化学甜味剂的身影,甚至在知名品牌的酸奶中也有化学甜味剂的身影,这又是一 种常见的替代形式。无糖的食品和饮料大多标榜其防肥胖,防蛀牙等理念,以迎合现代 人的一些消费心理。但更重要的相信还是出于成本的考虑。

  图5:当前糖价已经超过05 年及06 年水平

   U1502P31T88D25743F2018DT20100623220058.jpg

图为当前糖价走势图

  淀粉糖方面,08 年的时候由于食糖价格很低,淀粉糖企业的日子比较难过,替代性 有所削弱。但2009 年之后情况出现了一些变化,这里做一个简单的对比:2008 年7 月中下旬的时候柳州产区现货糖价只有3000 元左右,而当时的东北产区玉米
现货价格在 1600 元以上。然而如今柳州糖价已经到了5000 元,同比上涨了60%,对应的东北玉米价格却仍然只有1900 元左右,涨幅十分有限。两者的涨幅相差了约40 个百分点。可以预见目前的价格对于淀粉糖的市场份额扩张是有利的。因此单纯看下游含糖食品的产量增速,显然并不能完全反映到食糖销售的增长上来,而是会有 一个衰减的作用。

  根据中国糖业协会的研究,在替代关系上,除一些必须利用淀粉糖的某种特性保证口感和物理性质的食品外,在其他领域中,淀粉糖和食糖的替代关系主要体现在价格上。

  两者的替代关系是:当食糖价格低于3600 元/吨时,食品行业多数使用食糖;当食糖价格在3600-4000 元/吨,是食糖与淀粉糖相互替代的平衡点;当食糖价格高于4200 元/吨,淀粉糖的替代量就相对增加。也就是说当前五千元左右的现货价格势必导致淀粉糖的大量使用,而化学甜味剂的替代效果则还要看所选食品是否有体积和质 感口感的要求,现对而言甜味剂更容易被使用在饮料中,尤其是那些标榜无糖的饮料。总体上对于09/10 榨季的糖消费不宜盲目乐观。

  图6:历年销糖量(93/94 榨季-08/09 榨季)

   U1502P31T88D25743F2019DT20100623220058.jpg

图为历年销糖量走势图

  从截止2010 年4 月末的销售数据来看,截至目前全国累计产糖1067 万吨,同比减 产163 万吨,累计销售食糖584 万吨,同比减少86 万吨,累计销糖率54.7%,同比基本 持平。可以看出销售量同比减少,产销率则同比持平,在减产的情况下产销率却并未提 高,单月销售量85 万吨也明显低于去年同期,虽然有利之处在于今年有国家放储挤占 了糖厂的份额,而去年同期则有收储保底,因此实际销售情况应该至少不差于去年同期, 然而销售量减少跟替代糖的大量使用想必也脱不了关系,这又是不利的一方面。过去连 续两个月全国食糖销售量都明显少于去年同期,以及云南近期公布的食糖铁路外运量同 比下降,除了国家收放储的影响之外,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印证替代糖挤占食糖销量 的说法。根据笔者的粗略估算,在上游用糖稳定增加与替代糖的大量使用对冲的情况下, 2010 年的食糖消费量有可能跟2009 年持平,或者略减,达到1360-1380 万吨,若能兑 现就应算是不错的成绩了。而券商和糖圈内公认的1400 万吨以上的消费量估计,则很 有可能会落空。

  后市展望:消费方面含糖食品的稳定增长和替代糖的大量使用形成对冲,整体而言 对消费情况不宜过分乐观。由于外盘已经出现企稳走强迹象,进口盈利的缩小有利于国 内糖价的稳定。近期期货近月合约的强势已经可以视作对现货需求的紧张有所体现,当 六七月份迎来夏季消费高峰后,局部的供求偏紧和全年的供求偏紧形成共振,将有望迎 来新一轮波段上涨行情。真正的牛市转熊估计要等到夏季大级别反弹结束后才会发生。


论坛官方微信、群(期货热点、量化探讨、开户与绑定实盘)
 
期货论坛 - 版权/免责声明   1.本站发布源码(包括函数、指标、策略等)均属开放源码,用意在于让使用者学习程序化语法撰写,使用者可以任意修改语法內容并调整参数。仅限用于个人学习使用,请勿转载、滥用,严禁私自连接实盘账户交易
  2.本站发布资讯(包括文章、视频、历史记录、教材、评论、资讯、交易方案等)均系转载自网络主流媒体,内容仅为作者当日个人观点,本网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不对该类信息或数据做任何保证。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能依靠信息而取代自身独立判断,不对因使用本篇文章所诉信息或观点等导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发布资源(包括书籍、杂志、文档、软件等)均从互联网搜索而来,仅供个人免费交流学习,不可用作商业用途,本站不对显示的内容承担任何责任。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谢谢合作!
  4.龙听期货论坛原创文章属本网版权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龙听期货论坛”,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本论坛除发布原创文章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时若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并涉及版权问题时,请及时联系删除。联系方式:http://www.qhlt.cn/thread-262-1-1.html
如何访问权限为100/255贴子:/thread-37840-1-1.html;注册后仍无法回复:/thread-23-1-1.html;微信/QQ群:/thread-262-1-1.html;网盘链接失效解决办法:/thread-93307-1-1.html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