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期货程序化 | :期货程序化研究 | :期货量化学习 | :期货量化 |
返回列表 发帖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及其评析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及其评析

【原文出处】探索:哲学社会科学版
【原刊期号】200305
【原刊页号】51~54
【作 者】李树
【作者简介】李树(1964-),男,重庆市人,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理论与政策、法律经济学。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系,重庆 400031
【内容提要】所谓行为经济学,是指以人类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它以现实为基础构造理论,从而摆脱了传统理论以抽象的假设并且常常是脱离实际的假设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的束缚,给经济学研究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行为经济学倡导并注重对人的经济行为的研究,为现代经济学建构了一个“充满人性和人类价值”的理论框架,使经济学成为人的科学,人成为经济学的主体,这一价值取向达到了科学与人性的有机融合,是经济学上的一场“行为革命”,也是经济学人本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本文对行为经济学的形成动因、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作了阐述,并对行为经济学作了简要的评析。
【关 键 词】行为经济学/经济行为/实验方法/人本主义/人性化发展
【正 文】
   
      一、行为经济学及其形成动因
    所谓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人类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与20世纪80年代初走红的理性预期学派一样,行为经济学大量采用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的方法,对人们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它以现实为基础构造理论,从而摆脱了传统理论以抽象的假设并且常常是脱离实际的假设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的束缚,给经济学研究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行为经济学认为,主流经济学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将其理论建立在一种呆滞的假设基础上,即人的行为准则是理性的、不动感情的自我利益。其实人也有生性活泼的另一面,即人性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导引的成分。人类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表明,利他主义、社会意识、公正追求等品质和观念也是广泛存在的,否则无法解释当代志愿者、环保运动等社会现象,无法解释许多超额奉献和献身精神,无法解释人类生活中许许多多的“非物质动机”或“非经济动机”。人本身就不是那么“理性”的,经济活动因此也不是那么“理性”的。例如,股票市场并不是对公司的现实,而是对投资者的情绪作出反应,而人的“表象”思维、心理定势、环境影响往往导致并不理性的错误。行为经济学家们认为,事实上,从李嘉图、马克思到凯恩斯,几乎所有伟大的经济学家都把复杂的心理学纳入自己的思维之中。
   对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可以追溯到斯密的古典经济理论。斯密曾运用这种方法分析“经济人”的行为,但却简单地把个人的经济行为理解为赚钱或谋利。20世纪60年代,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政府只需调整税收和财政政策,就可以稳定经济、结束衰退,但却制造出一个新的名词:滞涨(stagflation)。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无论是货币主义者的断言,还是理性预期学派,或是后凯恩斯主义都有一套时髦的理论,但现实的试验结果也未能如愿以偿。即使是供给学派以拉弗曲线(Laffer Curve)为依据预言,降低税率就能消除赤字,但这一预言还是落空了。
   为什么传统主流经济学会面临如此困境呢?其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对人类行为认识上存在的偏差,对人类行为的简单化、机械化、空壳化的定位。传统经济学究经济问题时,往往把人的行为看作是机械的,或者只是着眼于对资本、资源、市场、价格、利息和失业等因素进行定量分析,而忽视对经济现象中人的行为及其心理作用的研究。著名心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的卡尼曼(D.kahneman)教授和斯坦福大学的特韦尔斯基(A.Tversky)教授强调指出,人们的行为不仅受到利益的驱使,而且还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如本能、偏见、歧视和嫉妒等(M.Levinson,1985)。但这些因素在传统经济学中被有意无意地抽象掉了,因此现实中存在许多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反常”现象,同时经济预测也常常出现较大误差。在此种情况下,经济学家们为了使理论更好地符合现实,只得另辟蹊径。一批西方经济学家把研究视角投向经济现象背后,试图发现牵动经济现象的活的主观因素和心理因素。于是,以心理分析和经济运行规律的有机结合为基础的行为经济理论便脱颖而出。
   实际上,行为经济学的异军突起并非偶然。在传统经济学思想里,行为分析就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如新古典经济学中“效用”概念,就是一个心理与行为科学术语;而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之基石的“三大心理定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边际投资倾向递减、灵活偏好)就是纯粹的心理学与行为科学范畴。李斯(A.Rees,1968)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与社会寻求物质满足需要及欲望的社会科学。”罗宾斯(L.Robbins,1962)认为:“经济学把人类行为纳入目标与具备多种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的关系中加以研究。”马歇尔(A.Marshall,1962)指出:“关于欲望的研究,人们可以从行为的研究中得到许多借鉴。”斯蒂格勒(E.J.stigler,1987)也强调,经济学“分析的主要因素是人,是那些反过来受到我们分析的实践和政策影响的人。”在这种思想认识下,又正值传统经济学困难重重,行为分析以空前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学者,使得行为经济学得以产生和发展。
      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行为,所谓经济行为,在经济学家看来应该是“指人在两种稀有资源之间进行决策和选择以达到满意利用的决策行为和选择行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定义略显狭窄。尽管行为经济学家承认“确定人的行为的一般原理是很重要的一环”,但“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要理解和预见在特定情况下特定时间内发生的经济过程”,研究兴趣在特定经济行为,即特定条件下具体的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行为。
   1、消费行为。传统经济学提出“消费支出是收入的函数”,同等收入条件下,人们将支出相同比例的收入,收入一旦确定,就可以对消费总量作出精确预测。行为经济学认为,问题并非如此简单,消费支出不但受收入量的制约,而且还是消费意愿的函数,受消费动机、消费态度的影响。比如,在心情愉快时,人的行为活动就要积极一些,能动性就要强一些,其消费动机也就增强。其实,“积极情绪对人的活动有增力的作用,消极情绪对人的情绪有减力作用”这是行为科学规律,心理学教科书上已经描述得很清楚。因此,只要是人的消费不是受预算的硬约束,那么消费行为就应受消费动机和消费态度的影响。行为经济学立足于行为科学来解释消费行为是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的。
   2、广告行为。广告的目的在于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态度,控制消费意向,促进消费。行为经济学目前主要研究改变消费态度是情感、认知二因素相互作用的问题。目前,广告业界把理性广告与情感广告结合起来的广告行为,把理性诉求和情感诉求结合起来的广告策略,以此来获得更好的广告效果的做法,实际上就是行为经济学研究成果应用的具体表现。
   3、企业家行为。目前研究重点是决策行为。传统经济学把企业家视为具有完全理性的经济人,提出“以最小耗费获得最大价值”的决策原则。行为经济学则采纳了西蒙(H.A.Simon)的“有限理性”的思想,认为企业家活动的现实行为环境特点是不确定性和不完全竞争性,不可能获得最大价值、最小耗费的信息,只能在有限信息基础上寻求价值与耗费的最大差距,即寻求满意决策。
   4、投资行为。投资行为属于风险性行为,无论企业或个人心理上都倾向于回避风险、追逐稳定,只有在选择的货币期望值大到足以弥补风险代价,或结局直接危险或损害企业或个人利益这两种情况下,冒险行为才可能发生。对此的研究涉及到投资动机与行为偏好。不同投资动机推动下的投资行为,其具体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行为偏好在投资中主要表现为对风险的态度,每个投资者都有自己的行为偏好,而且投资者之间的行为偏好往往都是不相同的或者有差异的。由此,可以分为风险爱好、风险厌恶和风险中性,这三种投资者的具体投资行为操作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行为经济学家看来,投资既是利润的函数,又是经济心理的函数。
   5、储蓄行为。传统经济学认为,储蓄量在经济繁荣、收入提高时增加,经济萧条、收入降低时减少。Katona等人发现,储蓄动机在低收入、经济萧条时期更强,经济繁荣时人们反而倾向于购买耐用消费品、旅游、度假和满足其他享乐性需要,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他们发现,持币量与储蓄量之间缺乏绝对的正相关联系,并非储蓄能力越强,储蓄数量一定就越多,对储蓄行为起决定作用的除持币量以外还有两个重要的行为及心理因素,即:(1)储蓄动机。研究表明,低收入者比高收入者具有更强烈的储蓄动机;老年人比青年人具有更强烈的储蓄动机。(2)对社会经济状况的理解与预期。经济萧条时期人们的储蓄动机一般高于经济繁荣时期,因为萧条的经济通常带来普遍的社会恐慌,预期未来收入会减少,人们急切需要一个能够帮助自己抵御风险、渡过难关的经济缓冲器——一笔足够保障当时及今后一段时期基本生活需要的储蓄金。而经济繁荣时期通常乐观主义情绪占上风,各种欲望喷涌而出乃至极度膨胀,更多的资金被转向用于满足物质、文化与享乐的需要,储蓄量则相对减少。
   6、税收行为。传统经济学通常认为,税收与消费是一对矛盾,削减税收势必会带来消费量增加,增加税收则必然导致消费量减少;且二者呈等量变化,即税收增加的量就是消费减少的量。卡托纳等人在研究了社会纳税心理后发现,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另一种情形,即在增税情况下,人们减少储蓄维持消费,原生活水平不变;减税情况下,则增加储蓄,节制消费,原生活水平依然不变。税收无论是增是减,人的自主调节使消费不受影响。他们认为,税收变化最终带来的是刺激消费还是遏制消费取决于消费者的经济心理因素,其核心因素是人们对政府的信任感和满意度,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人们对政府税收政策的态度、评价和预期:肯定还是否定,积极还是消极,乐观还是悲观,不同的心理会导致对税收变化的不同反应。
   7、通货膨胀。行为经济学在此领域研究的主要兴趣在于:(1)通货膨胀的社会知觉特点;(2)通货膨胀与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行为之间的制动关系。行为经济学注意到这样一个社会经济现象,即虽然大多数美国人视通货膨胀为恶魔,但当物价飞涨,货币贬值,通胀降临时,却并不急于购买,而是持币观望。研究发现,人们对通货膨胀的行为反应受心理预期的支配。若价格已经上涨且人们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小幅上涨时,往往维持消费,或降低消费,增加储蓄;若价格已经上涨且人们已经预计未来还将大幅上涨,人们才会用囤积和储藏来保护自己。
      三、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传统经济学是通过理论抽象和假设,再利用数学工具构造数理或计量模型。随着理论研究的发展,许多模型已变得非常复杂。而且经济学家需要寻找现实中的数据来检验他们的理论,但是进行全面统计的成本是极其高昂的,而政府提供的数据不够全面,也没有足够的可信度。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十分低廉的观察和实验去检验经济理论的方法就诞生了。行为经济学通过借鉴与引入心理学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结合经济学的传统研究,主要运用观察、调查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经济行为。这些方法的使用使得行为经济理论更具客观性与有效性。
   1、观察法。观察法是经济行为研究的一般方法,它指的是研究者在未经控制的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观察纪录经济行为人的外部表现,从而分析、判断其行为及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由于人的各种经济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经济需求和动机支配下进行的,因此,研究者有目的、有选择地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对被观察者进行细致的观察,并作详细的记录和分析,这样所获得的结果就比较客观。经济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它牵涉到人们的切身利益,敏感度很大,在大多数场合,是不宜加以人为的干预和控制,比较适宜于通过自然观察的方式来进行研究,以确保研究具有较高的“自然生态效度”,其结果能反映客观经济现实。
   2、调查法。行为经济学常用的另一种研究方法就是调查法。调查法也是对未加控制的研究客体进行了解取证的方法。但调查的含义比观察要丰富得多。首先,调查者可以通过语言交流的形式来了解被调查者的心理及行为,如开个座谈会,请与会者畅谈一下对某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看法等。其次,还可以通过书面的形式进行调查,如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公众意向。例如,在迪希特学派的动机研究中,有一种被称为“深入谈话法”,除了通过与消费者深入地交谈外,还通过其它的一些间接技术的辅助,如用罗夏测验、文字联想测验、“配套或配对测验”、“戏剧游戏”手段、“角色游戏”手段和群体讨论来分析消费者行为。调查法的长处在于可以在十分广泛的范围内展开调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实验法。这是行为经济学研究较之传统经济学研究在方法上最重要的创新。实验法是对研究客体所处条件加以有意识调节控制的方法。这种方法与观察法、调查法一个较明显的区别是,观察法通常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不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要想知道“为什么”的问题,就有必要采用实验法,因为它是以某些条件不变为前提的,它可以比较清楚地找出两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方法的主要优势集中体现在其基本特征上,即“可重复性”和“可控制性”。可重复性是指其他研究者是否能够重新进行同样一个实验,并由此证实单独发现。通俗而言,即“你是否看到我所看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缺乏可重复性是一切非实验性的观察所固有的弊端。对于经济学研究而言,此点更为明显,因为从自然发生过程中记录下来的数据随着现实背景的变化特别是一些未加观察因素的变化,它一般是独一无二的,而且经济数据的收集和单独证实通常也意味着极为高昂的成本。因此,花费相对低廉的成本,亲自进行能够重复的实验查证,对于职业经济学家来说,无疑是一种富有激励性的研究方法。
      四、行为经济学评析
   行为经济学的出现,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同的反应。许多学者积极欢迎,并认为它是“回归理智”的科学;而另外一些学者则不屑一顾,认为它没有多大发展前途。从总体看,行为经济学的影响还在不断扩大:诸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华盛顿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名牌学府都相继开设了“行为经济学”的正式课程;伊里诺斯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也开始了行为经济学研究;工商界对行为经济学也颇感兴趣,把它应用于广告、促销活动以及养老金计划。纽约著名的万全证券(prudentialsecurities)公司还别出心裁地聘请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给投资者们分析股市走势,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显然,行为经济学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而且越来越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关注与重视,其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kahneman)和维农·史密斯(V.Smith)因在行为经济理论和实验经济学方面的杰出研究而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而在更早的1978年,认知心理学家西蒙(H.A.Simon)由于在“企业组织的决策行为”研究中所作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们已没有理由怀疑行为经济学的存在价值与学术地位了。
   正如许多经济学家所言,行为经济学在西方国家受到学界的关注,主要与主流经济学的无能有关。这是行为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同传统经济理论及其政策主张相比,行为经济学显得格外谨慎,它并没有立刻提出解决经济问题的政策主张和治国良方,它只是在长期被忽视的领域(人类行为)向传统理论发起攻击。即便如此,它仍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以观察和实验等实证性的方法,把几十年来一直在数学公式里兜圈子的经济学领回到它所研究的实际生活中来,并迫使那些不现实的理论家正视现实。这就是行为经济学最大的贡献;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枯燥乏味的经济理论研究有了令人兴奋的转变,使经济学研究增添了应有的“人本主义”精神与“人文主义”气息。
    著名行为经济学家卡托纳(GeorgeKatona)等人认为,现代经济与古典经济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经济活动的立足点发生了根本变化,物的经济为人的经济所替代,人从被收入、价格等经济提线牵动的经济木偶一跃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经济过程中的任何一种现象性浮出都不外乎是社会个体(或群体)的经济行为或聚合或沉淀的产物。用卡托纳的话讲,“正是这些行为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创造了经济”。因此,现代经济现象在本质上已经成为一种人文现象,经济分析所要做的也“不再是研究产品的数量和价格之间、储蓄和流通之间抽象的关系,而是发现人的经济行为的特点和规律”。行为经济学的崛起表明,“人及其行为”正在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和主题,倡导并注重对人的经济行为的研究,为现代经济学建构了一个“充满人性和人类价值”的理论框架,使经济学成为人的科学,人成为经济学的主体。这里所说的“人是主体”有着不同于常识认知的特殊含义,系指:(1)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由人类主体有目的的经济活动构成的;(2)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说到底是人类主体有目的的经济活动的规律;(3)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最终取决于人类主体自身发展的文明程度以及人类主体对其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自主作用的自觉意识水平;(4)人的欲望及需要是经济学的逻辑起点;(5)人是经济活动的目的与归属。因而,我们可以认为,尽管经济学研究涉及资源配置与财富创造,表面上似乎是“物”的经济,实质上是人在“配置资源”与“创造财富”,人在经济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经济学研究应以人为本,研究人的经济行为,即研究人在特定情况下的“经济决策行为、投资行为、储蓄行为、消费行为与市场行为”,经济学的人本化应是经济研究的必然趋势。行为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
   其实,“行为”理论一直是美国人文科学中的一大分支,在当今社会中,各种学科的交汇也是一种潮流。因此,行为经济学的出现也是势在必然。行为经济学的出现正是这一背景在经济学领域的一种反射。行为经济学的形成可以认为是经济学上的“行为革命”,它正促使经济学逐步走向人性化发展。在将于今年出版的一本行为经济学论文集的序言中,其中三位经济学家——卡内基—梅隆研究所的乔治·洛文斯坦、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科林·卡梅勒和伯克利加州大学的马修·拉宾写道:“我们的预见是,一切经济学都将被视为行为经济学。”199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贝克尔(C.S.Becker,1980)认为,经济学研究已进入第三阶段。在第一阶段,经济学仅限于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结构,即传统市场学。到了第二阶段,经济理论已扩大到全面研究商品现象,也就是研究货币交换关系。现在的第三阶段,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已囊括人类的全部行为以及与之有关的全部决策。按照这种观点,行为经济学就是第三阶段经济学的骨干理论。
   当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行为经济学还存在着某些不足,如(1)尚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2)有关学者没有足够的心理及行为科学知识,或者缺乏经济研究所需要的数学基础。(3)没有严格的理论逻辑。因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H.A.Simon)认为,目前的行为经济学“不是单一的特定的理论,而是对人类行为新古典假设的实证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进一步修正理论。”不过,随着研究的发展深入,行为经济学应该会发展完善,在经验中验证传统经济理论的有效性,同时建立新的能够正确描述人类经济行为的经验定律,并且形成特定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收稿日期:2003-08-22
【参考文献】
    [1] 杨正.论行为经济学的创新[J].南开经济研究,1996(5).
    [2] 蔡四青.行为经济学——门新兴的学科[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1997(5).
    [3] Becker.Gary S,1980.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1995.
    [4] Levinson, Mark, 1995, "Science Grabs a Couch", in Newsweek,Apr. 24.
    [5] Smith V.L. 1990, Experimental Economics Edward Elgar.
    [6] 彭刚.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中的心理因素分析[J].教学与研究,1998(4).
    [7] 赵凌云.有关经济学科学性的几个问题[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8(5).
    [8] 张跃平.维农.史密斯对实验经济学的贡献[J].经济学动态,2000(10).

论坛官方微信、群(期货热点、量化探讨、开户与绑定实盘)
 
期货论坛 - 版权/免责声明   1.本站发布源码(包括函数、指标、策略等)均属开放源码,用意在于让使用者学习程序化语法撰写,使用者可以任意修改语法內容并调整参数。仅限用于个人学习使用,请勿转载、滥用,严禁私自连接实盘账户交易
  2.本站发布资讯(包括文章、视频、历史记录、教材、评论、资讯、交易方案等)均系转载自网络主流媒体,内容仅为作者当日个人观点,本网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不对该类信息或数据做任何保证。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能依靠信息而取代自身独立判断,不对因使用本篇文章所诉信息或观点等导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发布资源(包括书籍、杂志、文档、软件等)均从互联网搜索而来,仅供个人免费交流学习,不可用作商业用途,本站不对显示的内容承担任何责任。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谢谢合作!
  4.龙听期货论坛原创文章属本网版权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龙听期货论坛”,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本论坛除发布原创文章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时若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并涉及版权问题时,请及时联系删除。联系方式:http://www.qhlt.cn/thread-262-1-1.html
如何访问权限为100/255贴子:/thread-37840-1-1.html;注册后仍无法回复:/thread-23-1-1.html;微信/QQ群:/thread-262-1-1.html;网盘链接失效解决办法:/thread-93307-1-1.html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