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Z* \5 L, D& q7 _0 T J- G但多读一点明治史便会发现,虽然这位天皇在位长达44年,但很少看到有哪个具体事件、哪项具体工作是由他来主持完成,甚至于整个44年的明治史之中都难以看到他说几句有用的话。宣传口径与历史事实的不同就形成一种强烈反差,让人不禁疑惑:明治天皇究竟有多大权力,又在明治史中起了何种作用?7 r9 @/ f s/ k5 n; d
/ B, W+ P% W+ X6 ]1 z D; p+ n( k对于这一问题,日本学者并没有给出很好的答案,毕竟他们受到身份与文化限制很难对明治天皇做出客观的描述,外国学者更因为难以熟练阅读古日语而在研究上举步维艰。因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荣誉教授唐纳德·基恩《明治天皇传》便显得格外可贵。他潜心收集全部与明治天皇有关的著作,尽全力用碎片化的历史记录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明治天皇人物像。 / N6 u0 X; q6 \; j % |$ y! J. C' ?: ]+ N初生:青少年时期的明治天皇, g7 H" H; e! q9 l
3 Z' G+ I& d' l9 j+ T% C
时刻需要注意,当1868年倒幕维新志士率领军队一路攻陷江户幕府的各据点时,“睦仁大帝”明治天皇仍然只是一位16岁的少年。由于父亲孝明天皇在前一年突发急病而死,睦仁还没来得及当上皇太子,也没经过完整的帝王教育,就匆忙接过天皇位置。* q G, Z+ \" B
) I" y$ q- y7 L( `% K应该说,这位少年并没有做好应对乱世的准备,就在4年前一场围攻京都皇宫的军事政变(禁门之变)中,12岁的睦仁还被来往作战的武士吓晕过去。虽然从后世来看,新一代武士群体在倒幕维新运动中的崛起是日本进步与革命的象征,但在当时,他们的存在也始终让睦仁的脖子上悬着一柄剑:自己的权力事实上是维新武士给的,那么也并没有任何人能够保证,维新武士就不会再夺走这份权力。. ~- D. `3 ~0 e) `4 ^1 C& P! C2 q
) ]4 o1 ]8 R3 N
更吊诡的是,发动“禁门之变”的主力军长州藩,与镇压“禁门之变”的主力军萨摩藩,不久之后就摒弃仇恨,共同对抗幕府。双方的联手,被后世大书特书,但这种政治连横却超出少年睦仁的想象,不禁让人怀疑这些高喊忠义的武士暗地里都在谋划些什么。于是,对维新武士的依赖与恐惧,从一开始就困扰着睦仁,直到西乡隆盛出现在他的身边。 * U& b/ F6 D6 p4 {1 }( n 2 M h; a: V i与充斥着花鸟鱼虫、和歌艺术的公卿贵族有所不同,出身于底层武士的西乡隆盛是一位高大魁梧、操着浓重地方口音的刚健武夫,成为年轻的天皇从女性化的宫内世界通向男性化的世俗世界的桥梁。1873年5月东京皇居爆发火灾,睦仁的第一反应也是将西乡隆盛赠送的小柜子搬出来,可见双方不仅是君臣,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7 m) M" N* ~9 L E( W# X. C7 |9 p7 l4 C# B: x
但睦仁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实行“统治权”,却把自己的导师西乡隆盛从政府里赶了出去。1873年10月,日本政府围绕是否派遣西乡隆盛出使朝鲜半岛产生争论,支持与反对两方均把意见提交给明治天皇要求“圣裁”。在时局限制与宫廷压力下,睦仁不得不要求“暂缓出使朝鲜”,西乡隆盛也被迫离开政府,失意地回到老家鹿儿岛生活。. G( g% g) C+ G2 a
& F* v0 p% ^/ v, u9 x8 X' Y `! y
噩运不仅于此。1877年,由于不满明治政府大规模废除旧时代武士的“铁杆庄稼”(世传家禄),一向仗义执言的西乡隆盛在鹿儿岛发起暴动,一时间搅动整个日本进入混乱。经过数月战争,暴动军寡不敌众,西乡隆盛也被迫在鹿儿岛自尽,这让睦仁十分悲痛。他无法接受这位亲密无间的导师成为“逆贼”,但维新志士蜕变而成的明治官僚已经把控了国家政权的方方面面,就连睦仁想给西乡隆盛的遗子西乡寅次郎赏赐1200日元、资助他去德国留学都难以实现。 " M: G! h/ }. c& S1 o- G1 q6 n. q. @( b
种种刺激下,睦仁不再甘愿做一个虚坐皇位的傀儡,而是在随后的1880年代走上与政府争权之路。' ]6 z% _+ a# [8 r! b) n Q
0 k- e# ]; ]" D
宫中:与官僚集团的争斗与和解& j, V& B% @: R$ n
8 J z3 ]; O$ F$ I4 m
关于明治天皇乃至战前天皇的实际权力,国内经常有两种极端误解:一种认为天皇是如同中国皇帝一样的“绝对君主”,发言必定一言九鼎,无人反对;另一种认为是如同英国国王一样的“虚君”,仅仅是坐在皇位上,但“统而不治”,具体事务完全交给各路政治家。 1 e" \) O+ z4 A X/ S' ]' O7 v" Z. s7 Q# I! h2 b* M2 { K8 r
应该说,两种理解都有道理,却也存在共同的问题,即认为“天皇”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但事实上,无论明治天皇还是后来的大正天皇、昭和天皇,其天皇权力事实上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他们身边的顾问团体——“宫中”集团共同存在。 ' z9 J" @7 P) L9 T( \6 B& _) H: b( b- Y0 b
所谓“宫中”集团,狭义上说是担任过“宫中顾问官”职位的官僚;广义上讲,是以明治天皇的“帝师”群体、以及天皇本人信任的一些非主流高级军官组成的政治团体。在探察近代日本历史时,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宫中”集团。一来他们在后世人的眼里并不及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这些前台的政治家有名,二来他们的作用并没有写在各路已经问世的历史书籍或通俗小说里,而是深藏在他们本人的日记或宫廷记录里,研究深度不足者很难触及。 W, A% M: O1 i2 f* U/ a$ Y5 j& m 5 S# _, p3 C( |( u- `( X, B从身份来说,这些人都不是等闲之辈,“宫中”集团重臣土方久元、军人谷干城都是幕末土佐藩维新志士,“帝师”元田永孚也是熊本藩“国学者”,均各自拥有一定政治地位。但在明治维新以后,他们的地位显著降低,如今天皇成为自己的“学生”,失意的倒幕志士群体当然要发挥倒幕维新时期的另一大政治正确,双方于是一拍即合。换言之,天皇的权力提升,本质上是靠了自己本身具有的名义权力,结合“非主流”的维新志士群体本就拥有的世俗权力,进而形成了一股足以和主流政治家抗衡的强大实力。+ S; k" s% `; N
4 [2 T! E' ]* i* L& T" O“宫中”集团第一次显著影响政治,是在1880年日本政府因财政短缺而讨论是否对外借债事宜。当时以伊藤博文为主的高层政治家群体对借债额度略有争议,“宫中”集团借题发挥,要求明治天皇亲自干预“外债”问题。而明治天皇要求全部高级官员立刻陈述意见,最终17人形成了8票同意、8票反对、1票中立的结果,意见难以统一。最终明治天皇直接发布“圣裁”,否决日本发行“外债”。 4 p% A, N; a+ w g ; E2 q: a. s, j% @明治天皇之所以能够“圣裁”,不仅是因为有着“非主流”维新志士的支持,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明治政府得以建构的政治正确基础就是幕末以来流行的“尊皇”思想。无论伊藤博文等官僚集团再怎么心生怨恨,他们都不能明确反对天皇的意见,更不能做出任何对天皇“不敬”的举动。于是1884年,当明治天皇对伊藤博文的人事政策不满时,他就直接以身体欠佳为由回居内宫,不理政务,而伊藤博文也只能干着急:按照古代礼法,没有天皇召见,臣子根本不能擅自进入内宫。% F" q# p# B3 x6 X1 ^0 p.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