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2 I% ^' r9 Z1 {) p这一路行来,杜环涉猎了文明古国的两个源头,一个是亚俱罗所在地的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源此,还有一个就是北非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源此。 & \1 `1 W) J. u+ E! C& f, _3 ~8 q 9 n; L( ]4 t2 N! |' c在古巴比伦文明的遗址上,一个新的帝国正在冉冉升起,那就是大食国,在《经行记》十“大食国”里,杜环如是说,“大食”又名“亚俱罗”,但“大食”又是什么?张一纯笺注,诸说之中有这样一说:“阿拉伯”的意思为“明哲”,而波斯语,则将“明哲”称之为“大食”,中国人因波斯而知有“阿拉伯”,所以因袭了波斯人的称谓。 3 h7 S7 Q5 U% h5 `- j4 z w: p j- @8 p
当然,这是从文明上来说的,把大食说成了一个“明哲”的国度,这样的国度,要建立在做学问上,求知上,一如其国之圣训: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 V4 H: h H P7 H/ } / R) W" X# ?- \' i' f* M( P只此一句,便道出大食对中国向往,可当时中国人又怎样看大食呢?杜环是这样看的——“其士女环伟长大,衣裳鲜洁,容止闲丽”,完全符合衣冠人物标准。但与中国仕女又有所不同,他注意到,大食国人,“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要把脸遮蔽起来,不可示人。还有,国人“无问贵贱,一日五时礼天”,从早到晚,一天要做五次礼拜。他还注意到,该国有斋戒月,斋戒时,竟然“食肉作斋,以杀生为功德”。斋戒期间,夜里饮食,照旧吃肉,而且提倡凡有余财者,都要宰牲,把肉分作三份,一份自用,一份送亲戚邻居,一份济施贫穷,这大概就是做“功德”吧。 U7 K; v# a% q5 n
) v) N; Y1 Q2 p) f0 \" b4 y3 s张一纯指出,王国维校本“食肉”作“不食”,“杀生”作“不杀”,有误。显然,王国维是想当然地用了中国礼仪来校读大食国教礼拜,其误就误在过于文化自信。 " e5 ]2 {5 l6 ^$ n c) A# f: ^ _, P1 O2 }1 x3 G5 ` W
杜环还发现,大食国人崇尚节俭,不但“断饮酒,禁音乐”,而且“葬唯从俭”,这一点很像中国的墨者之徒,但节俭并非出于短缺,而是基于富足,对于那份富足,他是这样描写的:土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辏,万货丰贱,锦绣珠贝,满于市肆。这几句,将亚俱罗那一方水土及其物产,还有交通与市场以及商品又多又便宜,都说清楚了。 # Z, W s' l$ l4 v 3 Z9 R" s% {1 ^" r他还特别提到了几种商品,眼见作为交通工具的“驼马驴骡”,满载货物,“充于街巷”,其中有石蜜,即今之冰糖,“刻为卢舍,有似中国宝舆”,而且“粳米白面,不异中华”,看来,这是一个容易使人联想起中国的地方,更何况,那市面上,还有多得数不胜数却为中国所稀罕的琉璃器皿,那些琉璃,多为大食国自产,宋人赵汝适在《诸蕃志》里,也提到大食国琉璃,言其烧炼之法,原与中国相同,只是多加了一料,就变得贵重。3 m4 @3 o( X5 s# i8 @) u
* b8 `4 N5 J$ F
看来这是个中国人宜居的地方,果然,他在此地见到了不少中国人,其中有几位,还在《经行记》里留下了他们的名字,他们都是令当地人羡慕的中国工匠,是织匠、机匠、画匠、金银匠等,通过民间贸易渠道,不远万里来到大食国,来做什么?6 O% b/ E- [! c- ?) J9 b
7 R! p/ o) b4 n4 l# u中国国王的礼物 ) @5 X3 e6 r o" `$ u! [* m1 w+ c" K' t# J# ^1 H
当时,在两河流域文明古国的遗址上,一个新兴帝国的帝都正在兴建,世界上哪还有比这更大的商机?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唐人,世界上最早的唐人街可能就出现在这里,这个新兴的城市叫什么名字?叫“巴格达”,那么“巴格达”又是什么意思? ( I7 D. l: Q; b , j$ [$ `2 d6 E* A$ f' Z宋岘在《唐代中国文化与巴格达城的兴建》一文中,引用了中世纪阿拉伯学者雅古特《地名辞典》里的说法:“巴格达”一词,源于伊朗语,“达”是礼品的意思,“巴格”是中国国王的名字。用“中国国王的礼物”,来命名一个城市,尤其是一国之都,说明两国之间,建立了何等深厚的友谊!然而,究竟是什么值得用这样一个名字来命名城市?1 R4 {2 y1 {" _6 d$ \! k' Z
" V& `9 m9 V, v* K贸易,除了贸易还是贸易。唯有贸易,才有这么大的魅力。想想吧,那些大食商人,带着他们朝贡得来的“中国国王的礼物”——瓷器、丝绸等回到大食国,将它们陈列于市场,人来询价,他们会怎样回答?当然不说“中国制造”,这太一般了。一般的产品,哪能卖出高价?要说是“中国国王的礼物”,也就是“巴格达”,高额利润就产生了。 . f z: i# f$ b+ D 6 U4 m$ c6 T3 |3 [6 d8 _9 R当一座城市,你也巴格达,我也巴格达,虽然有真有假,鱼龙混杂,但它先是作为一张城市名片出现,后来又被当成了城市标签,由此爆发巨大的广告效应,收获了丰硕的经济效益,正是对高额利润的不断追求,命名了一座新兴的城市——巴格达。6 q J# D. ?1 F) s: Q/ y' [
: e% G; R/ }/ X6 n" h' M5 k( ?
除了那些传统商品,还有当时的高新技术——中国造纸术,那就更是“中国国王的礼物”——“巴格达”了。造纸术在它的发祥地中国,从汉到唐,并未有世界性的影响,可在大食国却不一样,造纸术带来革命化的浪潮,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巨浪。# d" l3 z1 p' x" w
! ?1 J6 X3 W7 z$ [
先是在九世纪,掀起了一个革命的浪头,超越了古埃及被称作“法老财产”的莎草纸。百年之后,又掀了一次浪头,超越了欧洲人羊皮卷和牛皮卷。 ! S9 {5 c( Q1 j% F: h- [0 V. Z* W7 j5 }: c F1 X) g" {
这一时期的革命,在市场经济里进行,阿拉伯人用中国纸,革了古埃及的莎草纸和欧洲的羊皮纸的命,统一西方书写市场,获得垄断利润,可以说是市场革命。* @7 x# m, u' B* U# y
0 s8 Z' _! x6 Y' u. P与之并行的,还有文化革命,以中国纸为媒,伊斯兰教得以广泛传播,其普及性较之犹太教和基督教均有过之,因为,经过书籍的推广,教义之发扬,都有赖于纸张,正是中国纸推动了伊斯兰教的扩张,没有哪一种力量比得过造纸术对宗教信仰的传播。文化革命围绕着造纸工人和中国纸市场,形成了文化与科学的大都市,巴格达的荣耀,不在其君王,而在市场,在于它不但是个百货齐全、民生富足的商品市场,更在于它是个书籍密集、思想者众多的文化市场,是学者思考和诗人吟咏的大雅之堂。! B* `+ [8 M6 _& g! ^, s
' {' r* |0 j) e4 S从撒马尔罕到巴格达,只有在巴格达,在文明起源与文明冲突的地方,造纸术才显示其革命的力量——市场的力量和文化的力量。伊斯兰教掌握了造纸术,就比基督教、犹太教更有利于传播其宗教信仰,阿拉伯文明利用造纸术就能赢得同基督教文明的较量。总之,造纸术在中国波澜不惊,显得很平常,在大食却掀起了文明的巨浪。 : ]+ l+ V3 j4 p; R2 O8 _5 r. t D z1 N C! `$ m h8 r
杜环随军从中亚来到西亚,从西亚来到北非,终于到了摩邻国。“摩邻”,是阿拉伯语音译,意为“日落之地”,用来称呼“西方”。( H. F* I+ e: O+ l! s
: V7 E! `- Z" F* G5 f3 L6 w$ M应该说,这是希腊化时代的希腊人,对雅典的一次文艺复兴,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次文艺复兴,但这次文艺复兴,被罗马人用无情的战火一而再地毁灭了。前两次毁灭,跟凯撒有关,是因为战争。第三次,则跟宗教有关,罗马皇帝颁布敕令,定基督教为国教,要求人民做基督教徒,下令捣毁异教教堂、庙宇以及图书馆。" ]9 o$ s7 C5 J
, j. A9 i, ~2 M1 q& b2 y
然而,在这片莎草纸的产地上,充满了一种再生的力量,图书馆毁了,还可以重建,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到阿拉伯人纵横这片领土时,发现这里又兴起了图书馆,于是,再添一把火,又给烧了,此后,这里就再也没有图书馆出现了。$ I9 D3 W" b y+ b- |6 o! i. I$ A
! O/ O+ ]+ w7 D9 p# V& G
因为在市场的革命中,莎草纸被中国纸淘汰了,没了莎草纸,谁还在这里建图书馆?当杜环路过此地时,图书馆早已灰飞烟灭,再无半点文艺复兴的星火。 9 K/ ^ P3 S+ n; Y! t3 _, d8 D) [3 K0 Z& Q$ J1 _$ ]
如果需要重建一个新的图书馆,应该选在哪里?当然是中国纸的产地,还得到“中国国王的礼物”——“巴格达”去,果然,阿拔斯王朝开始了图书馆建设。" t1 [0 i: G' Y" a R% m: B, `
- K$ c: Q+ q# b
图书馆在巴格达,延续了波斯人的说法,被称之为“智慧之家”,大食国人受到古兰经的指令,将“智慧”神圣化,信奉“学者的墨水比殉教者的血水更为神圣”的圣训,对世界采取“拿来主义”,开启了以“翻译运动”为主导的“黄金时代”,其知识范围,从希腊到中国,无所不包,但那时中国,并未形成世界学术中心,却在国内出现了不少书院。1 _8 U$ L$ M7 U) Y6 ]
2 v% U& h0 W' ?# a( S" w可见,那一时期的世界,似乎都在为文艺复兴的到来做着准备。当然,这些都是后话,都是后来人才总结出来的。杜环当时想不了那么多,他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回国。我们不知他从摩邻国回来以后,是否回到了巴格达,也不知他是以怎样的身份回来,究竟是作为战俘自己逃回来的,还是作为自由人自己选择回来的?或者是作为阿拔斯王朝的使者被派回来的?若是前二者,他有可能从红海回来,若为后者,或从波斯湾返程。9 u& y, z8 L3 x; y. ~" t h2 Z
0 f, |/ B' A" x% I( x
如果我们假设他是作为阿拔斯王朝的使者被派回来的,那么他就应该回到巴格达去,从巴格达出发,经由波斯湾往“中国海”去,那时的大食人,没把印度放在眼里,他们直接就把印度洋称作“中国海”了,仿佛中国不在万里之遥,而在其家门口。% h: H% P/ @: Q X2 M, a6 w5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