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打印本页]

作者: 龙听    时间: 2020-12-7 12:44     标题:

敦是中国古代食器,在祭祀和宴会时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出现在春秋时期,后来逐渐演变出盖。到战国时多为盖形同体。常为三足,有时盖也能反过来使用。
在考古学中念做duì
青铜器名,古代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就饪食器总体的发展变化而言,与鼎中盛肉食相配套的盛饭食的器物,西周是簋,春秋是敦,战国以后则是盒。《礼·名堂位》载:“有虞氏之两敦。”说明其很早就已经从盛储器演变成为礼器。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代以后渐趋消失。

图为战国敦




图片附件: b3119313b07eca802ab414b0912397dda1448337.jpg (2020-12-7 12:44, 142.75 KB) / 下载次数 83
http://www.qhlt.cn/attachment.php?aid=26070&k=3409f7879eb6d47fea8997ef7d507400&t=1717059813&sid=ZyN4Yc


作者: 龙听    时间: 2020-12-7 12:44

引证释义编辑
形声字。从攴,𦎫(chún)声。形旁攴为手持械器治事、击打状,表示敦的本义与击打有关。声旁,为从亯从羊(会以羊祭享意)羊亦声的会意兼形声字,在敦字中表声,敦与𦎫并为文部。古初即假𦎫为敦,表攻伐、挞伐义。 《合集》 39878:“贞:鬼方弗其𦎫?”又39854:“允其𦎫。”禹鼎:“伐噩。”后加形旁攴(突出治、伐义)而成分化字敦。
敦字最早见于战国古文字,初时声旁𦎫的亯与羊两个构件各自独立,后渐结合为一,作、、等形,隶变时又组合为……等形,楷书作敦,是笔意、笔势变化的结合。本义是挞伐(禹鼎例)。引申指治理。
《诗·鲁颂·⺻宫》:“敦商之旅。”以上读duī。 《说文》本义为恼怒,盖引申义(或假借义)。
《荀子·议兵》:“百姓莫不敦怒。”又引申指督促、劝勉、厚道等。陈纯釜:“敦(督造)者曰纯。”以上读dūn。
《庄子·列御寇》:“伯昏瞀人北面而立,敦杖蹙之乎颐。”古注训敦为竖。以上读dùn。古代用以盛黍稷的半圆形铜器。

《礼记·明堂位》:“有虞氏之两敦。”郑玄注谓“黍稷器”。齐侯敦假“𦎫”为之。以上读duì。
丛聚貌,读tuán。通“屯”,驻扎、屯防;聚集、屯聚。云梦秦简之“敦表律”即戍边律,《秦律杂抄》中出现的“敦长”即屯长,队长,取意于聚。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善者》:“敦三军,利诎信(申)。”屯亦读“敦”,见郭店楚简《老子》甲本。通“淳”,厚。马王堆闯入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以敦酒半斗者(煮)㵒(沸)。” [2]
作者: 龙听    时间: 2020-12-7 12:45

微信截图_20201207123649.png

图片附件: 微信截图_20201207123649.png (2020-12-7 12:45, 294.63 KB) / 下载次数 91
http://www.qhlt.cn/attachment.php?aid=26071&k=73222924a962d3ed207c5a70d38664c0&t=1717059813&sid=ZyN4Yc






欢迎光临 龙听期货论坛 (http://www.qhlt.cn/)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