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打印本页]

作者: 龙听    时间: 2020-12-7 12:22     标题:

甗(汉语拼音:yǎn,粤音“演”)是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 lì ](古代炊具,样子像鼎,足部中空。), [1]  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 zèng ](就是笼屉,甑底部本身就是网眼),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基本释义
1.读音:yǎn
2.部首:
3.意思:
(1).古代蒸煮用的炊具,上下两层,中间有箅子,陶制或青铜制。
(2).上大下小形状像甑的山。
(3).古地名,今中国山东省济南市附近。
(4)姓。
详细字义
甗 yǎn
1.甗 :形声字,从瓦。本义:古代炊器。下部是鬲,上部是透底的甑,上下部之间隔一层有孔的箅( bì)。
2.古代炊具,中部有箅子 [ancient cooking utensils]
昆甗研,善升甗。——《汉书·百官表》注。颜师古云:“善升甗者,谓山形如甑。”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七回:“臣请以纪侯之甗及玉磬行赂于晋,而请与晋平;鲁、卫二国,则以侵地还之。”
3.姓。是一个较少人使用的姓氏。




图片附件: 4034970a304e251fc117b2aaa786c9177e3e53fb.jpg (2020-12-7 12:22, 179.44 KB) / 下载次数 76
http://www.qhlt.cn/attachment.php?aid=26063&k=1c61ef3062fc7166f896a94eeed43fe2&t=1716983046&sid=exSPEr


作者: 龙听    时间: 2020-12-7 12:23

0
原为烹饪用的厨具,后作为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

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商代甗多为圆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状腹,腹下设锥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商早期花纹简单,晚期多用兽面纹装饰。西周除沿袭商代形式外,还出现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开,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时还出现了长方形甗。春秋战国时,器身变薄,袋足消失,许多器物不再用花纹装饰。甗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甗鬲合体的,春秋早期以后则多为甑鬲式。商代的甗一般甑部较深,比例上略大于鬲部,多为立耳。西周的甗则甑部与鬲部的高度相差不大,附耳较多。西周中期开始出现方甗。春秋以后,甗的甑部多为大口斜腹的式样,即甑的底径要大大地小于口径。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却是在一个长方形鬲部上置3个甗,这仅是极个别的特例。除实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还是礼器,与鼎、簋、豆、壶、盘等组成成套随葬品。
大多数的甗为联体铸造。最独特的是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甑鬲分体,鬲体长方案形,六只方足,腹底平,中空可以盛水,其下可以焚火。案面上有三个灶孔,分置三甑,可以同时炊煮几种食物。
甗,读yǎn(第三声),是蒸食器,分上下两部分甑和鬲,有的是连体,有的是分开的。如1976年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的妇好分体甗,通高35.5厘米。

图片附件: d058ccbf6c81800a19d891e3d47c24fa828ba71ee98f.jpg (2020-12-7 12:23, 286.24 KB) / 下载次数 97
http://www.qhlt.cn/attachment.php?aid=26064&k=ef631bb5f00497b583b58a53d4009a6d&t=1716983046&sid=exSPEr






欢迎光临 龙听期货论坛 (http://www.qhlt.cn/)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