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书是心安处 [打印本页]

作者: 龙听    时间: 2020-8-14 06:50     标题: 书是心安处

碎片化阅读在当下较为流行,也常常被人诟病。很多人觉得,碎片化阅读难以让人们获得书中的精华,长此以往,我们都将沦为电子产品的附庸。这个观点显然有失偏颇。碎片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于一天而言,十分钟、二十分钟是碎片,但于人的一生而言,每一天、每一周同样是碎片。可见,真正有问题的不是阅读的方式,而是阅读的人。

书是任何时间都可以读的。时间长,可以读篇幅长一点的书;时间短,可以读篇幅短一点的书。比如,短途旅行的路上,我通常会选择看一些古人的笔记小说或者小品文。反正文章与文章之间、故事与故事之间都是独立的,你看完一篇或者两篇,觉得眼睛累了,车快到站了,大可以合上书本歇上一歇,完全不会影响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当然,真喜欢读书,就算是一个大部头,我们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把它“啃”下来。这就好像小时候没有网络,吃过晚饭,人们就围坐在电视机前看连续剧。电视剧一天最多播放两集,当片尾曲放完了,就算你再着迷,想看也只能等到第二天。尽管时间不连贯,可并不影响我们追剧的心情。第二天到了连续剧开播的时间,我们依然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似乎正因为电视剧没有一下子播完,人们反而对剧情多了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也多了许多期待,以至于晚上睡觉的时候,满脑子都是想象。如果读书也能这样,岂不是很好?

今天的碎片时间用完了,我们依然可以忙里偷闲,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对已经读过的内容进行温习,然后对未看的内容展开联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时的我们也是一名作家,虽然我们的想法有可能与作者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但都没有关系,有时候,差异更能激发读者的兴趣和乐趣。

关于读书,我们在谈论古人的时候常常会用到两个词:“三余”和“三上”。古人为了多读书,惜时如金,不仅会把“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的时间用上,甚至连“马上、枕上、厕上”的时间也不放过。这一点,现代人同样可以。如果真想读书,等车的空隙可以读书,坐在船上、车上、飞机上也可以读书,吃饭排队的时间可以读书,别人午睡的时间也可以读书。毋庸讳言,跟古人比起来,今天的我们无疑拥有更多的自由。衣服在自动洗衣机里滚着,饭在电饭煲里煮着,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别的事情可做,不妨把书本抱出来看上一会儿。时间虽不从容,但攒得多了,数量依然可观,收获想来也是如此。

其实,就读书这件事来说,与古人相比,我们今天实在是太幸运了。至少,新媒体的流行就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方便。手机、电脑、kindle,阅读的平台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可选的对象范围也越来越广。除了实体书,我们还有库存海量的电子书,想看的时候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办公室、餐厅、咖啡馆、电影院的休息室、公交车的雨棚下……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每天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偶尔还会有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发生。只有妥善处理好读书与工作、生活的关系,碎片化的阅读时间所发挥的作用才能最大化。

人生千条路,书是心安处。不同的人感兴趣的书籍门类显然也有差别,选什么书来读,我们只需遵从内心的感觉即可,不必刻意照顾大众的审美,亦不必刻意迎合文学的趋势和潮流。

人生在世,没有比读书更有价值的事情了,不管这书是大作家所写还是无名人士所撰。读自己想读的书,读自己觉得对自己有用的书,于一个人而言最有意义。






欢迎光临 龙听期货论坛 (http://www.qhlt.cn/)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