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跟着名家学读书 [打印本页]

作者: 龙听    时间: 2019-10-11 08:29     标题: 跟着名家学读书

读了一本书之后,你有这样的感觉吗——没啥印象,没啥收获,好像跟没读过似的。如果有这样的感觉,那说明你的读书方法不对,用两个词语来形容,那就是:囫囵吞枣和消化不良。 

   宋代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他还说:“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留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如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须是今日去一重,观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观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这个读书“三步曲”,亦值得今人借鉴。

   宋代王安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崇拜者,他编《四家集》时,将杜甫列为第一。有人问:“老杜的诗何故妙绝古今?”王答道:“老杜固尝言之矣。”对方不大明白,王大声吟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句诗是杜甫三十七岁时写的。所谓“破”,并不是把书翻烂,而是破解书中的奥秘,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此在赋诗撰文时似有神助,故曰“下笔如有神”。

   读邓拓《养牛好处多》一文,知道牛有“瘤胃、蜂窝胃、重瓣胃和皱胃四个囊”。牛吃进草料,经过瘤胃湿润后,转入蜂窝胃增加胃液,然后又翻到嘴里重新细嚼;接着再吞下去重新进入瘤胃,然后进入重瓣胃,最后经过皱胃。这样一加工,草料就转化为“能源”了。

   品味牛的倒嚼,觉得对解决读书的消化不良有所启示。书籍是知识的结晶,要真正吃透它、理解它,决不是一目十行,信手翻翻就能奏效的。有的人读书,只求进度,不讲质量;也有的图轻松、寻消遣,书的内容一闪而过。如此,势必囫囵吞枣,不知其味。要想学有所得,读书应像牛反刍那样,把反射到大脑中的内容来回倒嚼几个回合,并进行一番认真的回忆、思考、咀嚼和品味,才能消化吸收,变为自己的能量。

   作家贾平凹认为:“读书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独时不孤独。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欲不谄。”

   书皆称精神食粮,所以说读书如同吃饭——“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当代女作家茹志鹃说:“书,光看是不行的。看个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读。读,就仔细多了。然而读还不够,进而要‘煮’。‘煮’,是何等烂熟,透彻,不是一遍两遍可成的。”

   作家吉学沛,年轻时为了补偿精神上的“饥饿”便开始阅读小说,读鲁迅、茅盾、巴金、郁达夫等老前辈的作品和其他旧小说。他说:“这些借来的书,抓住就吃,连渣儿都不吐,真可谓‘狼吞虎咽’和‘饥不择食’!”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的确,书是良师,读旧书如见故人,看新书如认新知。以书为师,如似与先贤对话,与哲人低语。书是益友,当你困惑时会给你解惑;当你迷茫时会给你指路;当你消沉时会给你振奋;当你痛苦时会给你抚慰。

   与书相伴的生活是充沛的,我们的人生也会变得丰富而多彩。




欢迎光临 龙听期货论坛 (http://www.qhlt.cn/)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