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去无所逐来无恋 [打印本页]

作者: 龙听    时间: 2019-3-29 07:02     标题: 去无所逐来无恋

一直无法想象“心无杂念”是怎样一种状态。既无“杂念”,相对而言该有“一念”吧,而这“一念”一定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值得一个人抛却所有,不顾一切地去追逐,如朝圣般充满虔诚与执着。

   正如一朵花向往光芒万丈的太阳,一只鸟向往宽广高远的天空,一条鱼向往深邃广博的大海。是的,那些坏的念头我们自然会摒弃,而相比于那些所谓的“杂念”,这些美好的向往总是会让我们心生温暖和感动。心中只要怀有“一念”,然后拼尽全力去实现、去拥有,这样的状态看起来多么美好,多么令人热血沸腾并心向往之。

   突然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与广宽禅师的一段对话。白居易问:“既曰禅师,何以说法?”禅师说:“律即是法,法不离禅,为什么要起妄念加以分别?”白居易又问:“既无分别,何以修心?”禅师认真地说:“心本来无损,为什么还要说修?不论好的念头还是不好的念头,要一起勿念。”白居易听完自然十分不解:“不好的念头当然不应该有,好的念头为什么也不要起呢?”广宽禅师微微一笑:“这好比人的眼睛,里面容不得沙子,同样也容不得金屑。”

   “眼睛里容不得沙子,同样也容不得金屑。”这句话说得真好!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在说要“心存善念”,要有向上的冲劲和力量,追求美好的东西,达到理想中的目标似乎义不容辞。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当这些东西积压过重,从而成为一种束缚,成为困宥我们的“紧箍咒”时,究竟还能不能帮助我们完成所谓的“善举”呢?

   《菜根谭》里有句话:“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心”,里面没有预设的追逐,没有刻意的摒弃,只有人类最自然、最纯真的本性。当一个人做到以本心待人接物时,便是“人品做到极处”的时候。

   有一年,北大新生入学,一位学生请路边一位老人帮忙照看行李,老人爽快地答应了。待到学生花费了很长时间把入学手续办好时,这位老人仍静静地等在那里。后来,这位学生才知道,帮他照看行李的老人竟是我国国宝级的大师季羡林。

   一个人至高的品性就是本心自然地外露,季老的行为不是为了修为或者名誉,却在平和随意中彰显了大家的风范。纵观他的一生,皆可见他“本心”的流露,没有刻意地去标榜所谓的崇高理想,一辈子却著作等身,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是那些沽名钓誉之辈可望而不可及的,也是那些刻意追求所谓“美好理想”的人难以望其项背的。

   很喜欢苏东坡《泗州僧伽塔》这首诗里的两句:“今我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这是苏东坡先生兜兜转转,追寻一辈子后才得来的真理。不要去追逐刻意的为善,不要去求取刻意的功名,只要守住人性本身的纯朴善良,遵从自然本性的意愿,让自己的心灵不容尘埃,亦不容金屑。心平气和,与世无争,不计得失,随遇而安,泰然处之,顺其自然。




欢迎光临 龙听期货论坛 (http://www.qhlt.cn/)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