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融资纾困:化解风险更为关键 [打印本页]

作者: 龙听    时间: 2018-12-27 10:16     标题: 融资纾困:化解风险更为关键

2018年已步入最后一周。

  这一年,尽管融资纾困的相关政策是在下半年陆续出台的,但对于“融资难”,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其实2018年全年都备受关注。

  据世界银行2018年年初发布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报告》,截至2017年底,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达1.9万亿美元,相当于我国2015年GDP的17%。2018年上半年,民营非金融上市公司的筹资现金流净额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逾五成,同时债务融资成本则同比提高0.19个百分点至4.03%。

  在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持续了一段时间后,相应的纾困政策陆续出台。4月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之后又在6月份将不低于AA级小微、绿色和“三农”金融债券以及优质小微企业贷款和绿色贷款等纳入中期借贷便利(MLF)的担保品范围,以引导金融机构盘活资金,向小微企业倾斜。而在10月份后陆续出台的政策,包括鼓励符合条件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发起设立民企发展支持基金、研究支持民企股权融资、市场化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再包括后来提出的“三支箭”,可以看出,融资纾困政策的目标出现了较明显转向——由前期专注于银行信贷的间接融资渠道,转变为下半年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同时并行,并且政策意图也更倾向于化解民营企业融资风险。

  今年下半年,在几个省的调研中,记者针对融资纾困政策的实际效果,采访了多位银行机构从业者。总体看,银行其实早已在客户选择和风险防控方面形成了一套思路,例如对规模相对大的企业,银行会根据报表、税收等估测其营收情况;对于小微企业,现场审查较为重要,银行除了会考察主要经营者的信用状况外,生产用水、用电、社保上缴情况以及整体的生产经营状态,对贷款决策也都是极为重要的信息。至于降低准备金率、提高再贷款和再贴现力度等措施,确实可以提高单户客户的贷款上限。而直接融资主体则更能够直观、透明地了解企业或项目的现阶段运营状况以及预期表现,也就是说其对融资主体的要求更为市场化。

  由此可见,市场客观情况证明了融资纾困政策作用的真正发挥,是在焕发生产经营主体生机之后,政策的“加法”应首先作用于经济活动本身,之后才能触发金融的“乘法”作用,带来更多活力。中长期民企融资难题的真正缓解,依赖于民营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及其健康、可持续发展。而此次近一年的金融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政策,修复之前资金在时间、空间和主体上的错配以及缓解去杠杆在力度和对象方面的“误伤”,在现阶段比单方向地疏通融资渠道更有意义——这也是融资纾困政策意图在后期会更多地转向化解风险的关键因素。

  那么基于这一意图,政策落地的保障机制也应跟上。

  12月中旬,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出席“新浪.长安讲坛”时提出,纾困民企融资“三支箭”,政策设计要注意控制权力。他强调,权力最容易发生作用的地方之一是管理部门。“谁发得出去债,谁发不出去债”应该是市场决定的。在政策设计工作中应坚持管理部门一定不参与企业名单的选择,没有审批的过程。第二个权力有可能产生问题的领域是发债和信用缓释工具的定价,债券价格和保费多高也应是市场确定的,有权力的人不应该确定发债的价格和保费。这其中所强调的,其实是政府对市场的竞争中性原则。坚持这一原则,才能改变过去长期存在的资金错配问题,还给社会特别是民营企业以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

  此外,想要更彻底地达成竞争中性,对金融机构纯量化的考核指标也应被修正。除去一些倾向性的政策支持外,更多的放贷和投资决策自由度,应交还给金融机构。特别是在部分民营经济占比较高的地区,对服务区域严格限定,让支持民营企业成为其中金融机构“逃不开”的职能。如果再使用过多的量化指标间接干扰机构的风控和运营标准,更大的风险可能会在未来暴露,这就完全违背了现阶段的政策目标,对中长期的经济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欢迎光临 龙听期货论坛 (http://www.qhlt.cn/)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