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期货程序化 | :期货程序化研究 | :期货量化学习 | :期货量化 |
返回列表 发帖

「地方债」是怎么运转的?

「地方债」是怎么运转的?

作者:kaola198312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591532/answer/3237976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实 [url=/people/7961e06cf4239f09e74bc295ae78a591]@何露雪[/url]

已经说的比较清楚了,我就补充一些具体的实例,阐述下前因后果,方便像我这样的小白理解。
一、缘起——分税制
              一切都缘起于朱相在90年代初推行的“分税制”改革。在分税制改革前,地方和中央的财税分配采取的是“大包干”,也就是中央就某省每年上缴多少税收定一个数额,缴足这个数额后,剩下的财税收入都归地方,多挣多得,少挣少得(顺便说一句,朱相主政魔都的时候,就是“大包干”的支持者和推动者)。这种政策的好处是充分调动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但问题就来了(1)大包干之后,各省贫富不均,东南沿海富得流油,内陆地区穷的揭不开锅。(2)中央对地方经济控制力被削弱,中央财政当时穷的到要向富裕省份借钱,(脑补下当时的中央领导追在地方大员后面,喊着,亲~给点钱吧),各项经济政策更是落实不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已经是副总理的朱相坐不住了,开始推进“分税制”改革(屁股决定脑袋啊),当时的分配方案是这样的——
中央将税源稳定、税基广、易征收的税种大部分上划,消费税、关税划为中央固定收入,企业所得税按纳税人隶属关系分别划归中央和地方;增值税在中央与地方之间按75∶25的比例分成  。
这样做的效果立杆见影,根据财经作家吴晓波《激荡三十年》叙述——在这项制度执行的第一年——1994年,中央的财政收入比上一年就猛增200%,占全国财政总收入比例由上年的22%急升至56%,但财政支出占全国总支出比例比上年只增加2个百分点。
     在此之后,中央财政收入稳稳的占到全国财政总收入的50%,从此中央不缺钱了,对经济的控制力加强了,但地方财政的苦日子来了。
二、活要干,钱没有——地方财政的悲惨生活
            分税制之后,地方财权上缴了,但悲惨的是,地方的事权却没有上移。通俗的讲,就是活必须干(完不成打屁股哦),钱没有。
      特别是中央政府,将公共服务部分的大部分支出转嫁到了县以及县以下的政府头上,以2004年为例,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约为45%,但财政支出却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约72%。在教育事业费上,中央财政支出219.64亿元,而地方财政支出3146.30亿元,是中央的14倍多;社会保障补助方面,地方财政支出是中央的近7倍;支农支出是中央的10倍。
更重要的是,地方基础建设——建桥、修路、引进人才、建医院、学校、引入科研机构高校、建开发区招商、都是需要地方政府出钱的,没有这些,招商引资进不来,GDP起不来,政绩就更无从谈起了。
    没钱怎么办?一种办法是向中央要,也就是所谓的“跑部钱进”。但不是所有的地方政府都要得到钱的,尤其是县一级政府。那就只能用另外一种办法了,借钱花。
    但问题是,按照规定,地方政府,是不能发行公债,也不能直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钱的。于是,政府的白手套——地方性融资平台就孕育而生。
三、地方性融资平台——政府的白手套
            虽然地方政府不能像金融机构直接融资,但是如果是地方政府下属企业融资呢?这就可以了吧!于是地方政府就成立了一系列投资公司,进行融资。
    其中做的最彻底的,搞得最大的是重庆市长黄奇帆。当时重庆一口气成立了8家省级地方性融资平台,俗称重庆八大投,他们分别是——
  重庆市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重庆市高等级公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重庆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重庆市建设投资公司、重庆市水利投资有限公司、重庆市开发投资有限公司、重庆市水务集团、重庆市地产集团。
从这八家公司的名字上来看,你就会发现,他们都和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有关。他们的运作模式也是比较明确的。
  第一步:政府成立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将土地,高速公路,水务等国有资产的收益权注入公司
     第二步:平台公司以土地、路桥等国有资产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银行、信托)融资。
第三步:平台公司(政府的马甲),利用融资获得的资金,对国有资产(土地、自来水)等进行开发,以获得国有资产的增值。(举个栗子,你把一块农村宅基地进行拆迁,拆迁后卖给加价房地产开发商,就获得了收益)
    第四步:政府(平台公司)、金融机构共享收益。
到此为止,似乎一切都很美好,政府即获得了收益,又促进的经济发展。金融机构的投资获得了回报,老百姓享受到了更好的公共设施。政府有了钱还会改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这似乎这是多赢的局面。但是现实,恐怕没有理论上那么美好。
四、当政府变成公司,问题也来了

      其实目前地方财政的运作方式,一言以蔽之,就是把政府当做公司来经营。但如果从公司运作的角度来看,地方政府的运作方式似乎不怎么科学啊。
(1)黑箱操作,运行不透明。这些平台的收入和支出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政府下属的独立法人的资金,因此不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不需要向人大报告。这就意味着,虽然名义上这些平台属于全民所有,但民众监督基本没有,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内部的审计都比较宽松。但作为企业,这些公司大多数还未上市,信息披露机制基本没有。简而言之,这些平台公司的运作处于“三不管”地带。
(2)是独立法人却不真正独立。这些平台公司虽然在法律上属于独立法人,但这些公司的法人代表由政府任命,投资方向,资金流向都受地方党政机关指挥,政企不分,很难杜绝长官意志。  这些平台很多变成了地方政府的提款机。从平台抽取、挪用资金很难受到控制。
(3)往往不以盈利为目的,只求把盘子做大。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中,GDP增长的比重很大,而在拉动GDP的三驾马车——外贸、投资、消费中,外贸受世界经济大环境影响大,最近处于不景气状态,消费一直受制于百姓收入增长慢,所以投资就成为了拉动地方GDP的最主要手段,而投资依赖于基础设施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抑制住地方长官盲目投资的冲动。不管能不能盈利,先投资了再说,不管将来能不能还得起,先投下去再说。结果导致很多项目都属于长官意志的产物,产生了极大的浪费。最典型的就是飞机场的建设,近年来,很多本来根本没有经济需求的地方由于地方长官好大喜功,开始了机场建设大跃进。但造完的机场大多数陷入了亏损,平均每个机场每年要亏损2000万。国内机场盈亏调查:中西部地区机场七成亏损
     更加严重的问题是,有些地方长官任期只有几年,一代调任,就把还贷的压力留给了后任。而后任长官面对已经债台高筑的情况以及政绩考核的压力,会进一步扩大融资,使得负债进一步推高。
(4)对土地严重依赖。前面说过,地方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投资中固定资产投资又比较多,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又是大头。当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的时候,地方政府受益颇丰,而如今房地产市场遇冷,土地卖不出去了,这些地方性融资平台乃至的日子也就难过了。
    以我所在的宁波市为例吧,宁波政府负债1732亿 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这个数字什么概念?每天连本带息需要换的资金就要1.28亿。而且还债基本靠卖地。

《审计结果》披露的数据显示,宁波市政府的债务偿还高度依赖土地收入,“截至2012年底,宁波各级政府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偿还的债务余额为874.95亿元,而当时宁波市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余额为1455.80亿元”,因此,宁波市政府债务偿还对于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程度为60.10%。
不好的消息是,在房价跳水、库存高企、资金链紧绷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商放慢了拿地的步伐。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宁波市一共成交了54幅土地,成交土地面积180.0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了17.16%;土地出让收入为68.42亿元,相比2013年第一季度125亿元的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了45.26%。
    有句话说的好“当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把地方政府当作公司运营,能盈利时固然大家得利,但一旦退潮,经济就鸭梨山大了。

论坛官方微信、群(期货热点、量化探讨、开户与绑定实盘)
 
期货论坛 - 版权/免责声明   1.本站发布源码(包括函数、指标、策略等)均属开放源码,用意在于让使用者学习程序化语法撰写,使用者可以任意修改语法內容并调整参数。仅限用于个人学习使用,请勿转载、滥用,严禁私自连接实盘账户交易
  2.本站发布资讯(包括文章、视频、历史记录、教材、评论、资讯、交易方案等)均系转载自网络主流媒体,内容仅为作者当日个人观点,本网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不对该类信息或数据做任何保证。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能依靠信息而取代自身独立判断,不对因使用本篇文章所诉信息或观点等导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发布资源(包括书籍、杂志、文档、软件等)均从互联网搜索而来,仅供个人免费交流学习,不可用作商业用途,本站不对显示的内容承担任何责任。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谢谢合作!
  4.龙听期货论坛原创文章属本网版权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龙听期货论坛”,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本论坛除发布原创文章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时若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并涉及版权问题时,请及时联系删除。联系方式:http://www.qhlt.cn/thread-262-1-1.html
如何访问权限为100/255贴子:/thread-37840-1-1.html;注册后仍无法回复:/thread-23-1-1.html;微信/QQ群:/thread-262-1-1.html;网盘链接失效解决办法:/thread-93307-1-1.html

作者:kaola198312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591532/answer/3237976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实 [url=/people/7961e06cf4239f09e74bc295ae78a591]@何露雪[/url]

已经说的比较清楚了,我就补充一些具体的实例,阐述下前因后果,方便像我这样的小白理解。
一、缘起——分税制
              一切都缘起于朱相在90年代初推行的“分税制”改革。在分税制改革前,地方和中央的财税分配采取的是“大包干”,也就是中央就某省每年上缴多少税收定一个数额,缴足这个数额后,剩下的财税收入都归地方,多挣多得,少挣少得(顺便说一句,朱相主政魔都的时候,就是“大包干”的支持者和推动者)。这种政策的好处是充分调动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但问题就来了(1)大包干之后,各省贫富不均,东南沿海富得流油,内陆地区穷的揭不开锅。(2)中央对地方经济控制力被削弱,中央财政当时穷的到要向富裕省份借钱,(脑补下当时的中央领导追在地方大员后面,喊着,亲~给点钱吧),各项经济政策更是落实不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已经是副总理的朱相坐不住了,开始推进“分税制”改革(屁股决定脑袋啊),当时的分配方案是这样的——
中央将税源稳定、税基广、易征收的税种大部分上划,消费税、关税划为中央固定收入,企业所得税按纳税人隶属关系分别划归中央和地方;增值税在中央与地方之间按75∶25的比例分成  。
这样做的效果立杆见影,根据财经作家吴晓波《激荡三十年》叙述——在这项制度执行的第一年——1994年,中央的财政收入比上一年就猛增200%,占全国财政总收入比例由上年的22%急升至56%,但财政支出占全国总支出比例比上年只增加2个百分点。
     在此之后,中央财政收入稳稳的占到全国财政总收入的50%,从此中央不缺钱了,对经济的控制力加强了,但地方财政的苦日子来了。
二、活要干,钱没有——地方财政的悲惨生活
            分税制之后,地方财权上缴了,但悲惨的是,地方的事权却没有上移。通俗的讲,就是活必须干(完不成打屁股哦),钱没有。
      特别是中央政府,将公共服务部分的大部分支出转嫁到了县以及县以下的政府头上,以2004年为例,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约为45%,但财政支出却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约72%。在教育事业费上,中央财政支出219.64亿元,而地方财政支出3146.30亿元,是中央的14倍多;社会保障补助方面,地方财政支出是中央的近7倍;支农支出是中央的10倍。
更重要的是,地方基础建设——建桥、修路、引进人才、建医院、学校、引入科研机构高校、建开发区招商、都是需要地方政府出钱的,没有这些,招商引资进不来,GDP起不来,政绩就更无从谈起了。
    没钱怎么办?一种办法是向中央要,也就是所谓的“跑部钱进”。但不是所有的地方政府都要得到钱的,尤其是县一级政府。那就只能用另外一种办法了,借钱花。
    但问题是,按照规定,地方政府,是不能发行公债,也不能直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钱的。于是,政府的白手套——地方性融资平台就孕育而生。
三、地方性融资平台——政府的白手套
            虽然地方政府不能像金融机构直接融资,但是如果是地方政府下属企业融资呢?这就可以了吧!于是地方政府就成立了一系列投资公司,进行融资。
    其中做的最彻底的,搞得最大的是重庆市长黄奇帆。当时重庆一口气成立了8家省级地方性融资平台,俗称重庆八大投,他们分别是——
  重庆市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重庆市高等级公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重庆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重庆市建设投资公司、重庆市水利投资有限公司、重庆市开发投资有限公司、重庆市水务集团、重庆市地产集团。
从这八家公司的名字上来看,你就会发现,他们都和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有关。他们的运作模式也是比较明确的。
  第一步:政府成立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将土地,高速公路,水务等国有资产的收益权注入公司
     第二步:平台公司以土地、路桥等国有资产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银行、信托)融资。
第三步:平台公司(政府的马甲),利用融资获得的资金,对国有资产(土地、自来水)等进行开发,以获得国有资产的增值。(举个栗子,你把一块农村宅基地进行拆迁,拆迁后卖给加价房地产开发商,就获得了收益)
    第四步:政府(平台公司)、金融机构共享收益。
到此为止,似乎一切都很美好,政府即获得了收益,又促进的经济发展。金融机构的投资获得了回报,老百姓享受到了更好的公共设施。政府有了钱还会改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这似乎这是多赢的局面。但是现实,恐怕没有理论上那么美好。
四、当政府变成公司,问题也来了

      其实目前地方财政的运作方式,一言以蔽之,就是把政府当做公司来经营。但如果从公司运作的角度来看,地方政府的运作方式似乎不怎么科学啊。
(1)黑箱操作,运行不透明。这些平台的收入和支出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政府下属的独立法人的资金,因此不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不需要向人大报告。这就意味着,虽然名义上这些平台属于全民所有,但民众监督基本没有,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内部的审计都比较宽松。但作为企业,这些公司大多数还未上市,信息披露机制基本没有。简而言之,这些平台公司的运作处于“三不管”地带。
(2)是独立法人却不真正独立。这些平台公司虽然在法律上属于独立法人,但这些公司的法人代表由政府任命,投资方向,资金流向都受地方党政机关指挥,政企不分,很难杜绝长官意志。  这些平台很多变成了地方政府的提款机。从平台抽取、挪用资金很难受到控制。
(3)往往不以盈利为目的,只求把盘子做大。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中,GDP增长的比重很大,而在拉动GDP的三驾马车——外贸、投资、消费中,外贸受世界经济大环境影响大,最近处于不景气状态,消费一直受制于百姓收入增长慢,所以投资就成为了拉动地方GDP的最主要手段,而投资依赖于基础设施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抑制住地方长官盲目投资的冲动。不管能不能盈利,先投资了再说,不管将来能不能还得起,先投下去再说。结果导致很多项目都属于长官意志的产物,产生了极大的浪费。最典型的就是飞机场的建设,近年来,很多本来根本没有经济需求的地方由于地方长官好大喜功,开始了机场建设大跃进。但造完的机场大多数陷入了亏损,平均每个机场每年要亏损2000万。国内机场盈亏调查:中西部地区机场七成亏损
     更加严重的问题是,有些地方长官任期只有几年,一代调任,就把还贷的压力留给了后任。而后任长官面对已经债台高筑的情况以及政绩考核的压力,会进一步扩大融资,使得负债进一步推高。
(4)对土地严重依赖。前面说过,地方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投资中固定资产投资又比较多,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又是大头。当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的时候,地方政府受益颇丰,而如今房地产市场遇冷,土地卖不出去了,这些地方性融资平台乃至的日子也就难过了。
    以我所在的宁波市为例吧,宁波政府负债1732亿 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这个数字什么概念?每天连本带息需要换的资金就要1.28亿。而且还债基本靠卖地。

《审计结果》披露的数据显示,宁波市政府的债务偿还高度依赖土地收入,“截至2012年底,宁波各级政府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偿还的债务余额为874.95亿元,而当时宁波市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余额为1455.80亿元”,因此,宁波市政府债务偿还对于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程度为60.10%。
不好的消息是,在房价跳水、库存高企、资金链紧绷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商放慢了拿地的步伐。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宁波市一共成交了54幅土地,成交土地面积180.0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了17.16%;土地出让收入为68.42亿元,相比2013年第一季度125亿元的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了45.26%。
    有句话说的好“当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把地方政府当作公司运营,能盈利时固然大家得利,但一旦退潮,经济就鸭梨山大了。
如何访问权限为100/255贴子:/thread-37840-1-1.html;注册后仍无法回复:/thread-23-1-1.html;微信/QQ群:/thread-262-1-1.html;网盘链接失效解决办法:/thread-93307-1-1.html

TOP

作者:何露雪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591532/answer/3057005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名正言顺的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其实从2014年7月才开始试点,一共10个省市。
之前也有发行过地方政府债券,但是是财政部代发代还的。目前共发行93只,融资规模¥11,213亿元。根据审计署2013年的调查,截止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79,000亿元。所以,所谓“地方债”,肯定不是单纯指政府债券。

“地方债”的范畴和去向
现在所谓地方债,包括地方城投公司(又称“政府平台”)发行的企业债、信托贷款、BT协议等等,由地方财政担保(答主见过一个拿大兴安岭森林作抵押的。。),属于隐性债务。审计上要求这些债务数额的50%要计入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表。
以地方城投公司(又称“政府平台”)发行的企业债(简称“城投债”)为例。目前城投债总融资额¥45,664.16亿元;由于要在二级市场上公开交易,在债券募集说明书上都会写明其用途。所以,理论上应该是用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电等等。在实际运行中,常常被地方政府挪用,一部分用于政府日常运营,其余你懂得,总之常常耽误对应项目本身的建设(其实市政项目本身利润就很薄)。这就造成大量债务无法按照约定的还款来源还本付息,只能更加依赖地方财政。
信托由于不是公开的,所以被挪用的情况更严重一些。

为什么会连年高企?
这就不得不提到分税制、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等历史问题。全部税收的优质部分,大部分流入中央政府,而地方在失去大部分优质税收的情况下,仍然承担了交通建设、基础教育、社会管理等大量事务,而且这些事务的花费会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升级而水涨船高。
同时,中国限制超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推行“扩权强县”式的“城镇化”,使得城市化进程中的硬件、软件压力更多的转移到县市一级。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地方政府仍然有扩大财政收入的冲动。而县市一级基本上处于中国官僚体系的中下层,财权被剥夺得最为彻底。在争取中央转移支付、招商引资以及卖地之外,唯一尽量不激化社会矛盾的扩大财政收入的方式,就只剩下容忍赤字了。

关于地方政府破产
首先,在没有战争等突发需要对外用钱的事情的情况下,考虑到集权体制的控制能力和动员能力,再加上这些年确实也进行了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举债的钱一部分确实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资产,因此中央与地方政府总资产肯定是超过他们的总负债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如果地方政府资不抵债,必然首先想到让中央政府兜底。
其次,在破产危机萌芽之时,政府及其智囊肯定会设法防微杜渐的。国外有过许多地方政府破产的例子。最近的譬如底特律,其最显著表现就是政府管理完全陷于瘫痪,而在那之前底特律的经济支柱早就开始萎缩了,人口也大量逃离。在这些迹象刚刚开始显现时,政治博弈和经济转型恐怕就已经在进行之中了,只不过底特律工会势力太大,美国又是一个崇尚自由迁徙的国度,才错过了转型良机。成功的例子譬如德国的鲁尔区,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着手,目前已从重工业基地成功转型为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重镇,在该国依然保持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总之,地方政府即使破产,也会是一个长期挣扎的过程。

对老百姓的影响
其实即使地方政府没破产,中国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也不怎么样,只不过因为人口压力没有大城市大,所以平时还能忍罢了。实在要假想一下地方政府破产的影响,可以参考每年春运买不到回家的票时叫天天不应的感觉。不过不破不立,要是社会自治团体因此起来,承担了一部分被政府大包大揽的事务,对老百姓来说未尝不是新的希望。
如何访问权限为100/255贴子:/thread-37840-1-1.html;注册后仍无法回复:/thread-23-1-1.html;微信/QQ群:/thread-262-1-1.html;网盘链接失效解决办法:/thread-93307-1-1.html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