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期货程序化 | :期货程序化研究 | :期货量化学习 | :期货量化 |
返回列表 发帖

中国莫被CPI困扰——央行需要更多关注内需

中国莫被CPI困扰——央行需要更多关注内需

《中国经济周刊》 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5月9日,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国际石油价格因担心伊朗石油禁运而出现3%的涨幅,并一举突破重要的技术阻力位。这当然会给市场多头以强大的激励,让石油价格的前景变得扑朔迷离。

  图1: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RB)与中国CPI走势比较



  看看图1我们会明白,历史上中国CPI走势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RB)走势基本正相关,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中,19种商品唯有石油价格占有23%的权重,其他均在6%以下。所以,图1还可以说明油价对中国CPI的影响非常强。历史地看,影响中国CPI的另一个重要权重是食品价格,如图2所示,其恰恰表明中国食品价格对CPI的巨大影响力。

  图2:中国CPI和食品价格走势比较

  图3:CRB与中国食品价格走势比较

  但图3告诉我们,中国食品价格同样受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牵制,二者之间存在非常明确的正相关关系。结合三张图我们可以发现:中国CPI上涨受到国际市场价格变动的严重影响,而并不取决于中国内需或内生性经济增长动力的强弱。

  可能有人不认同。第一,一些人认为,中国2005年之后的一轮经济过热,不是同时伴随着CPI快速上涨吗?第二,金融危机之后,4万亿元政府投资刺激计划的实施,难道不是内需拉动中国CPI上涨吗?

  首先,2005年之后中国经济确有一轮经济“过热”的阶段,以石油、铁矿石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非常强劲的涨幅。于是,国际上出现了“中国需求论”,认为是中国经济过热拉高了商品价格。真是这样吗?两个方面:其一,如果中国需求能够决定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那就意味着中国取得了石油等国际资源商品的定价权,是这样吗?中国真有定价权?真能以自身需求去决定这些重要商品的价格?其二,金融危机的发生让我们看得非常清楚,中国经济“过热”不是内需过热,而是外需过热,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底层民众,依靠房地产反复抵押而严重透支消费,大幅增加中低端消费品需求,从而拉动了中国出口和与出口相关的投资,这才是中国经济过热的真相;其三,石油等食品价格被国际金融投机巨头控制,而“中国需要论”不过是为它们炒作造势的借口而已,这一点,在石油涨到147美元一桶的时候,索罗斯等金融大鳄被要求到美国国会听证的证词可以证明。

  由此可见,2005年中国经济过热不是内需过热,而是外需过热。这一点,还有一个有力的证据:当金融危机发生、外需突然“归零”之际,中国GDP一度下跌明显。我们知道:GDP=内需+外需,所以如果GDP因“外需归零”而暴跌,说明中国GDP中内需占比过少,或处于疲弱状态。所以,2005年之后的CPI上涨,是外部因素所致,而不是中国内需过热的结果。

  至于第二个问题:金融危机之后,4万亿元政府投资刺激计划的实施,难道不是内需拉动中国CPI上涨吗?不是。图1告诉我们,它同样是CRB上涨的结果。但那时CRB为何上涨?美联储大规模QE,美元贬值预期极其强烈。为此,当时的英国首相和法国总统联名在《华盛顿邮报》撰文,批评美国的做法会导致商品价格暴涨,给全世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随后,美国政府加强石油、黄金期货价格管制,并同时提高了交易保证金比例。

  为什么必须特别强调中国CPI涨跌往往不由自主,是被动性的?是想再次提醒中国央行,货币政策不能过度关注CPI,而更应当多去关注中国经济内需。这方面的教训实在太多、太深刻。比如,2005年之后,央行没有区分内需过热和外需过热,而一味以紧缩货币(不断提准、加息)的方式抑制经济过热,抑制CPI上涨,从而使中国外需依然故我的情况下,严重压制了中国经济内需。结果:2007年下半年发生金融危机,外需突然归零,GDP因严重缺少内需支撑而明显下跌,同时逼迫宏观经济政策180度掉头,被迫实施空前力度的内需刺激计划。

  怎么办?面对输入性物价上涨,发展中国家只能“扛”不能“抗”。比如中国,制造业发展必须进口大量能源和原材料,如果国际商品上涨,那中国企业完成同样的货物订单,就需要更多的贷款去进口原材料,这就意味着中央银行必须“被动地多投放低成本货币”予以满足,这就叫“扛”;如果此时央行采取紧缩货币“对抗”物价上涨,那企业财务成本将被瞬间大幅拉升,并面临亏损、债务违约、无法正常交货等一系列风险,而一旦发生这样的风险,整个中国经济预期都可能会出现严重逆转,股市、债市暴跌,甚至可能诱发难以想象的系统性风险。到头来,还得政府出手相救,还得要求中央银行放宽货币,而如此被动的结果远不及“扛”的结果。

  在中国经济内需疲弱的时候,货币政策只能更多关注内需拉动,而不是CPI高低,更不是因国际油价或其他商品价格上涨引发的中国CPI上涨。经济学、货币学早有明确结论:由于能源和食品具有“需求刚性”,所以其价格变化不受利率水平高低(货币政策松紧)的影响。更何况,中国货币政策根本无法改变美国货币政策走向,更无法影响美元指数走势,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以紧缩货币的手段去抑制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长期看,美元走势对国际商品价格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二者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也从未改变过。

  不要说“为了管理公众对物价的预期”而紧缩货币。因为,预期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让中国经济更加健康。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因美国退出“伊核协议”而导致石油价格上涨,这不是经济因素,也无法用经济的手段去改变。这样的道理要给中国老百姓讲明白,而不是以简单地收紧货币去管理预期。

  截至5月10日,公开的CPI数据显示:中国物价正常波动。但是,这些数据只能说明过去,而并不代表未来。

论坛官方微信、群(期货热点、量化探讨、开户与绑定实盘)
 
期货论坛 - 版权/免责声明   1.本站发布源码(包括函数、指标、策略等)均属开放源码,用意在于让使用者学习程序化语法撰写,使用者可以任意修改语法內容并调整参数。仅限用于个人学习使用,请勿转载、滥用,严禁私自连接实盘账户交易
  2.本站发布资讯(包括文章、视频、历史记录、教材、评论、资讯、交易方案等)均系转载自网络主流媒体,内容仅为作者当日个人观点,本网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不对该类信息或数据做任何保证。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能依靠信息而取代自身独立判断,不对因使用本篇文章所诉信息或观点等导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发布资源(包括书籍、杂志、文档、软件等)均从互联网搜索而来,仅供个人免费交流学习,不可用作商业用途,本站不对显示的内容承担任何责任。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谢谢合作!
  4.龙听期货论坛原创文章属本网版权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龙听期货论坛”,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本论坛除发布原创文章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时若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并涉及版权问题时,请及时联系删除。联系方式:http://www.qhlt.cn/thread-262-1-1.html
如何访问权限为100/255贴子:/thread-37840-1-1.html;注册后仍无法回复:/thread-23-1-1.html;微信/QQ群:/thread-262-1-1.html;网盘链接失效解决办法:/thread-93307-1-1.html

返回列表